实习生刘丽本报记者陈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仁和区的大地上谱写了一个个音符,丰收的歌谣响亮悦耳。 苍翠的高山,满山的果树,沉甸甸的水果压弯了枝头,穿梭在山间弯曲而平整的水泥路面,路上飞驰而过的车辆,路旁一栋栋已经建好或正在修建的农家小院,村民们灿烂的笑脸……走进仁和区的农村,你能够感受到它祥和与蓬勃向上的朝气,它成长的力量。 这块幅员面积1727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着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人,占总人口的65.3%。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对于保持仁和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仁和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一村一品”旋律响 8月13日上午,沈阳水果商李伟面前的芒果堆成了山。但李伟仍在不断询问采摘芒果的农户:“还能装点吗?尽量多装点行吗?” 作为水果商,李伟是幸运的,如果没事先签订收购协议,他可能收购不到混撒拉村所产的芒果。这段时间,这里种植的芒果,是水果市场上的“紧俏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混撒拉村将芒果做为全村的“主打”产业。目前,混撒拉村芒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1000余亩,芒果收入占到了全村人均收入的50%。今年,混撒拉村还新建了芒果专家大院,实施测土配方,随时对果农进行农技培训,有效提高了芒果产量和品质。由于芒果品质好,该村的芒果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现在,在内蒙古的水果市场上也有混撒拉的芒果销售。预计今年果农人均收入将达到5000余元,同比增收400余元。蓬勃发展的芒果产业还造就了一批“农村经纪人”,村民乔顺武等销售大户,每年可销售100多万斤芒果,占全村芒果总产量的三成左右,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混撒拉村果农的笑容同样在仁和区其他乡村的农户脸上荡漾。为了因地制宜,更好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仁和区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优质晚熟芒果、优质石榴、优质烤烟、畜牧业、酿酒葡萄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带、产业区正逐步形成。 基础建设音符强 在前进镇普达村,12公里的棉普路,已建成5.5公里的水泥路面,路直接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改变了该村村民一直以来用骡马运输货物、出行难的状况。 普达村村道的变迁,正是仁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农业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之一。仁和区针对本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等特点,始终坚持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要内容,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民族地区发展、烟水配套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骨干工程和病险水库整治,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市区视野区绿化工程,全方位进行山、水、田、林、路、气、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2002年至2006年,仁和区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2.2亿元,共投入农业各项建设资金达2.72亿元,全部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四年里,仁和区共整治病害水库93座,建设能源村24个,建成沼气池5630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0平方公里,实施节水灌溉1580亩。 不断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仁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仁和区农业总产值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86元,同比增长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