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厕分离、人畜分院,院内门前路面硬化,居家环境清洁优雅;做饭用沼气,清洁方便又快捷。这是我市发展沼气能源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米易县丙谷镇沙沟村,有80%以上村民家中都用上了沼气。8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该村二社村民陈汪琼的家。农家小院布局合理,美观整洁。院子里的芒果树长得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 走进厨房,灶台贴上了瓷砖,干净明亮。陈汪琼指着灶台上的灶具说:“现在做饭用沼气煲,烧菜用沼气灶,方便、清洁、快捷,又省钱。”她为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仅燃料费一年就可为家里节省开支近800元。 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今年我市实施惠民工程,利用国债项目、省级项目和市级项目等,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发展清洁能源,在全市农村建设11000口沼气池。至7月,已完成6218口。按政策规定,凡农户进行“一池三改”的,均可享受政府1000元的补助。 陈汪琼高兴地对我们说:“都是党的政策好,帮助我们装上了沼气,生活质量比过去高多了。”今年2月,陈汪琼家由政府补助1000元,自己花了2000多元,在县里沼气协会技术人员的指点下,装上了沼气,完成了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了圈厕分离,人畜分院。厕所安装了蹲便器和冲水管;原来的一间圈舍改成了两间,地面硬化,食槽也贴上了瓷砖。 就在陈汪琼向我们聊着沼气为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时,男主人罗国云正忙碌着取沼液浇菜。经过发酵后的沼液,具有肥效高的特点,对土壤有很好的改良作用。老罗说:“沼液种出的蔬菜水果病虫害少,无病菌,口感好,好处多着呢。” 我市在推广农村沼气建设中,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多层次开展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实施“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对产生沼气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肥效提高了,化肥使用减少了,对农田和水质的污染减少,家畜生病率降低,实现了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增加了农民收入。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90%的农户兴建了“猪——沼——果”模式生态家园,2007年全村利用沼肥生产无公害水果800多吨,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就达600多元。 同时,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替代传统薪柴燃料,解决了农村部分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有效巩固和发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成果。 据测算分析,建一口1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500至650立方米,可替代2000至3000公斤薪柴,使2至4亩林地树木得到有效保护。 在米易县丙谷镇芭蕉箐村,村支书苏登平告诉我们,以前村民烧火煮饭都要上山砍柴,山上的树都砍光了。近年来通过发展沼气建设,村里65%的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上山砍柴的人少了,树又绿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目前,全市使用沼气有7.196万口,沼气池普及率占全市适宜建池农户的55.78%,使用率占全市总农户的52.91%。预计到2008年,我市沼气池总数达到8.8万口,建池总数达到适宜建池农户的70%,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能源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