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沼气”正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2007-12-04 09:04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耿薛航 阅读
 11月21日早上,米易县草场乡晃桥村5社,村民周顺祥正在房前给沼气池覆上一层泥土。“刚刚用混凝土浇好的模型,村上管技术的人说要盖一层泥巴在上面,起个保护作用。”周顺祥一边铲土一边告诉记者,他家的沼气池17日开始建造,为了提早用上沼气,一家人白天晚上都在忙活着。“就算是争取不到1000元的国债项目补助,这个沼气池也是必须要修的。”

  周顺祥哪来这么大的劲?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周顺祥家厨房的柴灶上支了两口大锅,一口是一家人一日三餐煮饭炒菜用的,另外一口是煮猪食用的。一直以来,周顺祥夫妻俩每年累计要花2个多月的时间到周边山上去找柴烧,尤其是在要临近冬季的时候,为了能储备更多更好的柴,早早地就要起床上山。几块木板搭在粪池上,周围再堆砌一些石头敷上一层泥土,这就是周顺祥家原先的猪圈,而厕所离猪圈也仅有“一墙”之隔。这样的猪圈,小猪儿都不敢往里面放,因为一不注意,这些小猪儿就从两块木板之间的缝隙中掉到粪池子里面去了,大猪有时候也会把木板压断掉进粪池。所以,对于周顺祥及周围的村民来说,从粪池里“营救”掉落的猪儿已经成为常事。还有猪草,经常会被拱出猪槽而掉到粪池里面,浪费不少。说起这些,周顺祥挠了挠脑袋,无奈地说道:“实在是没得办法啊!”

  对于周顺祥的这些烦心事,米易县撒莲镇摩挲村6社的向泽莲已经两年多不曾遇到了。早在2005年7月,向泽莲家就在村上的号召下建起了沼气池,喂2头猪产生的沼气已经使他家不用再为找柴而忙碌。建在沼气池上面的猪圈是带有一定坡度的水泥地面,放水一冲,猪粪就顺道流入了下面的沼气池。不管是小猪儿还是大猪,不会再“如临深渊”而战战兢兢,猪草也不会浪费了。沼气池是密封的,进猪圈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熏得难受,而且厕所是独立成间的,与猪圈隔离开了。厨房的灶台改造成了组合灶(沼气灶台及省柴节煤灶台),煮饭用沼气饭煲,炒菜用沼气炉,煮猪食时才会偶尔用到柴灶。厨房墙面粉刷,地面硬化,灶台上也都贴上了瓷砖。用的是自产的清洁能源,向泽莲觉得自己的厨房比城里的也差不到哪里去。除此之外,猪粪在沼气池里经过厌氧处理之后产生的沼液还是优质有机肥,不管是浸种还是施肥都堪比化肥。向泽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喂2头猪,产生的沼液够给1亩多的土地施肥,1年下来能省600多元的化肥钱。

  有关专家测算分析过,建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500—650立方米,可替代2000—3000公斤薪柴,使2—4亩林地树木得到有效保护。截止到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建造沼气池74830口,其中米易县累计建造沼气池29225口,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3%。

  沼气建设一举多得,对于村民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服务,在资金和技术上给村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已经立项的项目区内,对新建沼气池并验收合格的农户每口池补助500元,对同时完成改厨、改厕、改圈的农户每户补助1000元。而那些当年没有立项的农户新建的沼气池,经当地农村能源办公室同意,将纳入次年规划,立项给予补助。在安全方面,沼气池建设坚持“沼气生产工”准入制度,通过在村民中选拔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实行持证上岗。目前我市共有持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上岗证的人员279名,他们负责对各自辖区内村社农户的沼气池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以及后期的技术服务比如像沼渣的清理等。

  一些村社的沼气建设已向更深层次发展,如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90%的农户兴建了“猪—沼—果”模式的生态家园,今年全村利用沼肥生产无公害水果800多吨,全村人均收入增加600多元。

  我市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将沼气建设与规模化的种养殖业相结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像周顺祥一样,许多村民正在谋划着修建自个儿的沼气池,以便让生活也变个样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