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东区传出喜讯:2007年该区坚持把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在非农产业的收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508元,同比增长14.1%,比上年增加681元,增加额居全市第一。
为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耕地的综合效益,东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农民大力发展芒果、桂圆、冬枣等特色优质水果以及绿色畜禽等高效农业,现已建成优质芒果基地2000余亩、国家无公害优质桂圆基地600余亩,水果种植面积已上万亩。引导农民重点发展猪、鸡、鸭等家禽的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场迅速增长,带动了全区养殖业,目前上规模的养殖场已有100多家。建立“专家示范基地”,通过田间地头学校、培育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抓好对现有水果品种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引进稀特品种(咖啡豆)进行栽种,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村新型商贸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业兴农民富,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东区积极推进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建了1座450立方米蓄水池,解决了弄弄沟村240户80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00余万元,引水到阿署达高位水池,解决了阿署达1235名村民及核心区旅游开发饮用水问题。抓好通村道路和农村能源建设,完成阿署达5.14公里旅游公路建设,双龙滩村至双龙水库1.4公里道路改造硬化、攀枝花村一社450米公路硬化。安装太阳能、新建沼气池100户。完成双龙滩水电网改造。实现了全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退耕还林6000亩,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14万亩,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要促进农民快速增收,最关键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东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土地向农业大户、农业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制定落实奖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办法,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加大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培训力度,对农民工进行免费技能培训,2007年培训骨干农民113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530户,开展农民适用技术培训5020人次,实施“阳光培训”101人。从事个体运输和房屋租赁,是东区农民增收的又一条途径,2007年农民从这两项中就得到了6000万元的收入,目前从事个体运输和房屋租赁在近郊农村已成气候,从业人数正在逐渐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