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努力构建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006-02-27 09:35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孙平 阅读
 孙平 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教授、博士

  攀枝花是一座资源型山地城市,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纵向比,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横向比,我们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既有的增长方式,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个资源型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它所选择的发展模式。矿产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如果仅注重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维持城市生存和发展之需,必须不断加大资源开采量,同时必然增加废弃物排放量。时间一长,必然步入“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不可持续境况。攀枝花的现状已显现出这种情况的端倪。

  现实的压力和对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我们逐步认识到,如果能把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利用不断深入,即不断延长资源利用产品链,发展深度加工业,大力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就可以把资源利用的周期延长,城市积累财富量加大,城市发展的持续周期延长。如果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减少各类废弃物排放,就能在延长发展周期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攀枝花还应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天坑地漏、高峡平湖、阳光温泉、溶洞奇观等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利用水资源开发水电产业等等。近期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成效,已证明上述思路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选择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型城市至关重要,但选择经济增长模式的主体是人,如果资源型城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就难以作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合理选择。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更为重要。

  资源型城市由于客观条件决定,往往建立在穷乡僻壤的不毛之地。资源型城市由于处于创业阶段,条件艰苦,更多地要求人们奉献。资源型城市往往是工矿区与生活区混杂,城区与厂区交错,缺乏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难以形成较佳的城市形象,市民对城市也难以产生“家”的感觉。这一切很容易导致资源型城市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市民难以产生归属感,城市难以产生“根”。新兴资源型城市不解决“根”的问题,不促进市民对城市尽快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可持续发展可能就是侈谈和奢望。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的今天,等待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待只会加剧城市的“神散”进而发展到“形散”。资源枯竭之时,必然是城市衰败之日。等待的结果只能是衰败和消亡。由上所论,迎难而上,加快形成资源型城市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尽早建立城市之根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资源型城市由于历史短暂和文化缺失,要建立城市之根,就更需以人为本,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市民关心和期待的就业条件、收入水平、居住状况、优美完善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物质生活条件的快速改善和市民财富的积累,可以促成市民对城市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公共财政实力增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文教体卫事业加快城市特色文化的形成,加快城市之根的形成。

  充分就业和相对较高收入依赖于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依赖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正确的增长方式。在这方面,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思路,即: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走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促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三次产业向高层化、高质化、高新化升级,向结构调整要活力、要效益、要后劲,未来十年,力争经济发展速度平均保持15%以上,到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市民安居乐业、城市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

  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的改善和完备依赖于正确的规划、有效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必须要讲究人性化,不仅要彻底抛弃“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还要尽快消除这种观念带来的不良后果。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必须更加重视功能分区,做到生态环境良好、道路通畅、生活便利。资源型城市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尽快在文化荒漠上建成独特城市文化,让城市之根有肥沃的土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