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攀枝花市委副书记攀枝花市市长孙平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其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我国资源型城市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建国以来,以开发资源为成长动力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发展,现全国因矿而发、因煤而立、因油而兴的各类资源型城市约占1/3。这些城市的崛起,加速了资源地区的开发进程,推动了基础产业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攀枝花作为60年代中期崛起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转型期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和途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已成为我市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属性与特征 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性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的两大类别。资源型城市作为生产力的一种空间存在形式,有着城市与基地的双重属性。他既有一般城市的共同属性,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等;又具有特殊属性,即一种或数种资源与产品优势,主导产业的高比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故资源型城市往往又是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建国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共和国提供着93%的煤炭、80%以上的各类矿石、70%以上的天然气、90%以上的石油等各类资源和原材料,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脊梁。攀枝花铁储量占全国的1/5,伴生的钒钛分别占全国的69%和94%,钒钛初级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78%和60%。 资源型城市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产业结构特重化,表现为大企业、小市政,大重工业、小轻工业,大第二产业、小第三产业,大国有经济、小民营经济。二是管理体制二元化。资源型城市的成长普遍经历了“先企业、后城市”的演变过程,在建设初期,管理体制上一般有政企合一型和政企分离型两种体制模式。三是城市功能二元化。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资源型城市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企业往往集生产、生活服务、科技文卫、治安消防以及社区管理等功能为一体,使资源型城市事实上形成工矿区和非工矿区两个相对分离的功能圈。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一般城市相比,当前,资源型城市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资源衰竭加快 资源型城市对矿产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资源消耗加快。许多经多年连续开发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接近枯竭,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和境地。如煤城阜新经过百年的强度开采,可采储量急剧下降,已有许多矿井关闭,主导产业进入全面萎缩期,现正在考虑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前苏联巴库,忽视替代产业发展,在累计生产了12亿吨石油后,“油尽灯枯”,陷于衰落。云南东川市缺乏接续产业,随着铜矿资源的枯竭,东川矿务局破产,东川市由地级建制降为昆明的县级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矿竭城衰”城市。 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比重都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经不起市场的“风吹草动”,抗御风险能力脆弱。一旦主导产业衰弱,会引发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问题。加大了社会就业压力,形成了严重社会负担。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随着资源的加速开发,生态、水、土壤、大气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据统计,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85%以上来自采矿,许多资源型开发城市环境质量不高。同时资源开采对生态植被造成严重破坏,修复困难较大。 4、城市基础设施较差 资源型城市多地处偏远,交通不畅,信息不灵,投资环境不佳,加上建设初期贯彻“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造成基础设施欠帐,城市功能缺陷较多。 5、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繁重 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寻求接续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由于现有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单位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些资源型城市仍处于“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境地。 (三)攀枝花资源开发现状 自1965年开发建设以来,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攀枝花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目前,已形成年产钢、铁各500万吨,铁矿石1350万吨,原煤1000万吨,焦炭370万吨、钒钛初级产品各10万吨,电力装机400万千瓦的基础工业生产能力。现攀枝花钒钛和重轨产品分别占全国80%和30%以上。已开发利用矿种45种。农业资源开发中,优质甘蔗、烤烟、超时令蔬菜,亚热带水果、蚕茧等均形成一定规模。 攀枝花开发建设,走出了一条在贫困落后的大山区建设山地资源型工业城市的成功路子,为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1991年视察攀枝花,曾赞誉:攀枝花建设得很美,很壮观。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在加快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资源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在攀枝花的钒钛磁铁共生矿中有20余种贵重金属,现仅利用了铁的68%,钒的20%、钛的5%和钴的13%,其余镍、镓等稀有金属随废弃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率仅8%,低于全国35%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80%的利用率差距更大。攀枝花经济增长长期靠“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撑,走的是资源开采、输出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粗放型发展路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事实证明,粗放的发展模式,使攀枝花处于“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不可持续境况。2、经济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同构化明显。二产业在GDP比重超过70%,一、三产业分别占5%和25%;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比重过大,非公经济所占比重仅为26%,呈现出工业经济和国有经济两个“一枝独秀”。在工业结构内部,产业过分集中于煤炭开采加工和铁矿开采、选矿,冶炼行业,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较高。这种特殊的结构,造成城市的经济风险较大、就业率不高、居民收入较低的状况。3、城市功能不强,环境质量差。产业结构的特重化和比例结构失衡,使攀枝花城市功能规划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条件较差、污染程度较高,人居环境难尽人意。 (四)加快攀枝花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意义 从我市发展现状看,如不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延续粗放的生产和发展模式,必将重视东川等资源型城市的覆辙,走不出资源开发——兴盛——枯竭——衰败宿命循环圈。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是提高攀枝花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需要,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攀枝花加快发展增创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攀枝花城市经济尚处于成长兴盛期之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高瞻远瞩,坚持一手抓主导产业深度开发,一手抓接续产业的发展,使全市经济发展真正转入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推进攀枝花经济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实现攀枝花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攀枝花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着眼发展,通过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攀枝花的发展思路: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矿产资源向矿产资本转变。创新发展模式,走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并向高层化、高质化、高新化升级,向结构调整要活力、要效益、要后劲。未来十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力争经济发展速度平均保持15%以上,即2015年,经济总量达1000亿人民币,人均GDP达一万美元以上,把攀枝花建成市民安居乐业,城市欣欣向荣的现代城市。 (二)加快攀枝花经济结构转型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城市政府与资源型企业的关系 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型城市经济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攀钢、攀煤、二滩电站等资源型大企业,是攀枝花经济的支柱。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中,一方面,大企业应依据资源和市场情况,在提高资源性产品竞争力、做强做精资源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资源深加工和其他产业,提高产品深加工和其他产业在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另一方面,城市政府应把大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解决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困难,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强化城市政府与大企业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建立起新型的共生、共助、共兴、共荣的城企关系。在结构转型中,充分调动企业与政府两个积极性。 2、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攀枝花靠资源立市,长期的过度开采和粗加工,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在今后发展中,应将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生态维护三者统一起来。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加大对宝鼎煤炭主矿区周围小煤窑群采的治理整顿,对量小质优的冶金焦配煤资源实行有节制的开采,以延续矿山寿命。另一方面,注重环境保护,搞好污染治理,抓好矿山采后的复垦工作,加快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3、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 攀枝花由于“先工矿、后城市”的特定历史原因,起步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工业投产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因欠帐较多,资金短缺,难以弥合日益增大的差距,使承载力弱的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近年来,我们下大力气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得到缓解。经验证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保持与产业发展的相对超前,才能同步配合,不留后遗症。要实现攀枝花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城市基础设施先行。要重点抓好出口大通道,城市主干道和县乡村道路建设,搞好电网和公用设施建设。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基础设施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经济转型与社会就业的关系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难题是资源型城市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转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经济转型目的在于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劳动力比较充分的就业。攀枝花经济结构特重化,致使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突出,加之近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一批职工下岗失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矛盾。因此,在推进经济转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就业与转型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结合本地优势 资源,选择产业延伸能力强,有望成为接续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来发展,如原材料加工,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要发挥民营企业吸纳社会就业的潜力,多方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积极为下岗职工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三)推进攀枝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1、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延长资源利用期限 (1)发展深加工业,拉长资源产业链条。按照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要求,发展壮大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钢铁产品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品种规格,重点支持攀钢轨梁,连铸,冷轧项目的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下延产品,扩大市场占有,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优质钢生产和钢铁制品加工基地。推进煤炭深加工,大力发展煤焦化工,利用电能优势,发展电冶化工,开发磷化工,氯碱化工,盐化工,电解铝等化工系列产品。要把发展制造与钢铁深加工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