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攀枝花可持续发展(2)

2006-04-24 08:4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孙平 阅读

  (2)加强伴生、共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铁的含量不高,但钒钛等伴生有色金属含量丰富。钒钛的市场价值远高于钢铁,目前我市钒钛资源的提取利用率还不高,急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加大钒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把钒钛由现在的资源副产品变为资源主产品,加快实施三氧化二钒,氯化钒,钒精细化工,多钛渣,金红石钛白,氯化钛白等一批项目,延伸钒钛产业链,把攀枝花建成国内唯一、国际知名的钒钛之都,同时搞好钪等多种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

  (3)延长矿山开采期,加强深部勘探。长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破坏性开采,使大量资源浪费。目前我市部分矿山企业进入开采晚期,宝鼎煤矿表层储量已近枯竭。当前,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整治矿业开发秩序,遏制主矿区周围各种私挖滥采行为,关闭一批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冶炼和开采企业,加大对主矿区塌陷区的治理力度,加强宝鼎煤炭的深部勘探,加快米易白马,盐边新九等一批新矿山的建设。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变废为宝。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抓好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力争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十个项目及建设工程:a、利用直接还原技术开展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开发,实现铁、钒、钛、铬等技术综合回收利用。b、开发利用冶金、化工尾气生产甲醇、以及后续的甲醛、醋酸等一碳化工产业。c、发展煤焦油分离及后续精细化工产品。d、冶金渣的铁、钒金属回收、同炉渣提钛技术开发。e、冶金渣、粉煤灰生产新型节能建材。f、煤矸石风选,利用煤矸石生产建材及化工产品等。g、尾矿及表外矿再选,生产铁精矿,钛精矿。h、从尾矿或冶金废料中回收金属嫁、钪、钴等稀贵金属。i、硫酸法钛白的废酸循环利用,硫酸亚铁利用(如生产硫酸钾、氨肥、软磁材料、聚硫酸铁等)。j、余热回收(如煤气余热、烧砖余热等),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和园区,促进循环经济型社会建设。

  2、依托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1)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攀枝花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众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先天禀赋条件。因此,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接续产业,是攀枝花经济转型的一个战略选择。目前,攀枝花农业特色产品规模小,缺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独特的特色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早市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末,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45万吨;优质烤烟面积23万亩,产量达到60万担;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0%以上。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名优特产品。积极争取国家级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落户我市,着力打造云贵川“金三角”特色农业核心区。要以抓工业理念抓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路子,坚持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山外找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把攀枝花打造成四川重要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2)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国内外新兴的朝阳产业。我市有冬季温暖的阳光,享誉在外的红格温泉、万里长江第一漂,神秘大峡谷,有美丽传说的迤沙拉,风光奇异的格萨拉,倍受文人青睐的苴却石等。只要精心包装打造,旅游业一定会培育成为攀枝花的新型支柱产业。我市旅游发展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要求,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全力打造冬季旅游胜地。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把攀枝花融入川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建成川西南、滇西北的旅游枢纽城市。加大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研究,创新和开发旅游新产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加快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变。到2010年,旅游创汇、旅游总收入要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三产,集聚人气,做大市场。

  (3)重视开发可再生资源产业。水电和生物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我市水力资源丰沛,要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水力能源产业。加快建设装机60万千瓦的桐子林水电站和300万千瓦的观音岩水电站,积极发展地方小水电,形成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提高矸石,煤气,余热,余压发电比例。促进2×60万千瓦矸石综合利用火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十一五”末建成投产60万千瓦。搞好以二滩至石板菁500KW输变电工程建设和改造,提高电网承载能力。积极发展生物产业,开发荒山荒坡,建设100万亩麻疯树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建设生物柴油加工厂;加快发展薯蓣等生物药业,开发林业资源,不断培育壮大生物产业。

  (4)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攀枝花位于川滇交界,周边地区资源富集,物流潜力较大。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也是经济转型一个重要替代产业。要抓住攀枝花被列为四川省现代物流试点城市的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培育以公路货柜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现代物流业。引进配置物流龙头企业,抓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提高物流商贸活动及组织方式的现代化水平。整合大型商贸设施、专业批发市场、零售网点等商业资源,形成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努力将攀枝花建成川滇交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3、努力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1)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资源型城市因主导产业萎缩而困难重重,多数面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发展后续产业双重任务,这些城市迫切希望能在政策、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援助。象攀枝花这样的城市,资金短缺,条件艰苦,城市凝聚力差,更需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目前,四川省已将攀西列为重点发展区域,批准成立了省级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要争取国家将其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区,以便采取国际惯例,运用市场机制,走以资源吸引外资、外枝的路子。同时要争取国家在共享税上予以倾斜,用于资源深度开发。攀枝花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职工生活水平低,自然条件差,物价高。应争取国家在工资政策等方面向边远艰苦地区倾斜,以稳定和吸引各类人才。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必须争取国家支持,将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科研开发列为国家战略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攀枝花是产业结构特重化的资源城市,为使产品结构单一型向综合型过渡,要争取国家和省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将若干轻型结构大中型项目配置在攀枝花这样的资源型城市以加速替代产业形成,促使城市结构日趋优化。近年,攀枝花以结构转型为目标,确定了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钢铁钒钛基地建设、环境治理、农业、旅游等重点项目,希望国家和省给予项目资金扶持。攀枝花作为60年代建设的三线老工业基地,现企业厂房设备面临全面改造和更新,为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后劲,应争取国家和省在重大技改项目贷款上给资源型城市以财政贴息。为破解攀枝花资源开发的瓶颈制约,凡在攀的国家重点项目投资,应争取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城市建设配套资金,用于交通、通讯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

  (2)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我国资源城市主要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带有十分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条块分割、企业办社会、观念陈旧、改革滞后等,这是产业转型的重要障碍,必须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构成多种经济成份合力推动转型的格局。对攀枝花来讲,一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深化攀钢、攀煤等资源型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采取参股、合股、上市等形成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大中型企业要面向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探索开发境外资源,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持续的资源保障。二要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重组。三要加快攀钢、攀煤、十九冶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地方与大企业一体化发展机制。四要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份进入,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开发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城市经济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微观基础。要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观念、技术创新促进经济转型。

  (3)把招商经资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招商引资是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外部投资不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非常重要。作为资源型城市,攀枝花虽然存在区位偏僻、环境污染等劣势,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能源动力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有利于安排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资源加工转化、符合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导向及环保要求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如商,建立好项目储备库。高度注重投资环境建设,尤其是投资软环境建设。要根据市场经济和WTO规则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型转变,建立以人为本、服务企业的政府管理新体制;创造公正的司法环境,保护好外来投资者的利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教育群众以诚实守信立足于社会,以诚实守信来发展经济。

  (4)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对资源型城市来讲。选择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模式十分重要,但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主体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资源型城市如缺乏可持续的人文基础,就难以作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学选择。攀枝花与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远离大城市,地处大山狭谷,条件艰苦,创业初期,更多地要求人们追求精神奉献。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工矿区与生活区混杂,城区与厂区混杂,城市功能不完善,文化品位不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激烈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单纯强调市民精神奉献难以形成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至关重要。而加快形成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建立城市的“根”,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为此,我们要在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精神上下功夫。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就业、收入、住宅等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公共财政实力的增强,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发展具有攀枝花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千方百计满足市民精神需求,加快城市之“根”的形成。同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整治环境污染,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做到生态环境良好、生活服务便利,增强市民的归属感,使城市之根有肥沃的土壤。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完善和调整思路,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综合战略,以改革开放促调整、以科技进步促调整,力争在经济转型中,迈出新的步伐,努力实现攀枝花又快又好的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