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仁和区发展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全年实现GDP37.2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位列全市县(区)中第一;实现财政收入3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市县(区)中第一;多年蝉联全省“类区先进县”称号……这一连串荣誉的光环折射出一个信号——仁和区的发展又好又快。 “实力仁和”正逐步显现实力…… 科学发展点工业之睛 “煤炭产业一支独秀”。赵忠义区长犹记上任之初仁和区工业经济的局面。 2004年,该区煤炭产量达526万吨,其产值占仁和区经济总量的80%左右,“煤经济”成为仁和区经济发展的形象概括。然而,煤炭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独木支撑大厦的局面让仁和的决策者感到了极大的风险。为此,仁和区积极探索改变原有的工业经济结构,摆脱主要依靠煤炭资源发展工业经济的状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道路。 “稳煤兴工调结构”。一个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仁和自身实际的发展思路应运而生。 稳,即稳步发展煤炭产业,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在继续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整顿工作的同时,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规范矿业开采行为,稳定原煤开采总量,通过节约式开采和循环利用,延长煤炭产业的周期。同时,积极引导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煤气洗氯、洗苯、制甲醇等产品,实现煤焦化产业延伸的实质性突破。 兴,即做大骨干企业,增强规模支撑力。充分发挥钢铁、轻工业等特色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紧紧抓住攀钢主辅分离的机遇,分层次、分步骤抓好工业项目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推进工作,以项目的引进和扶持为手段,振兴工业经济。 调,即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煤工业。围绕攀钢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攀钢市场,找准结合点,实现对接。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煤化工、钢铁、建材、钒钛等产业。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加大服务工作力度,加快钢铁制品业的发展,引入钢铁、金属特种加工、电子等企业落户仁和,优化工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使煤炭产业在仁和区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后劲。 2006年,仁和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1.9亿元,同比增长35.9%,非煤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 实践中的发展成果给“稳煤兴工调结构”思路的科学性做了最好的诠释。 构建平台奠工业之基 喜报!2006年12月,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发展区,是我省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县级发展区。如此荣誉的获得,与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的活力和定位是分不开的。 建设之初,仁和区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地将占地5.38平方公里的园区定位为都市园区,决不上污染企业,为工业的发展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平台刚刚搭建不久,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白云铸造公司10万吨出口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生产线进来了,年产值达1.5亿元的攀钢企业总公司瑞泰电器盘箱厂入驻了,年产值8000余万元的攀枝花大宇包装印刷公司落户了……目前,入驻园区的项目已达21个,协议投资11.5亿元。昔日荒山,如今变成了仁和区的“聚宝盆”。 在“工业强区”战略的助推下,目前,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已完成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作。由四川省电力公司等单位共同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11万千伏安变电站已破土动工,年内可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区公路主骨架正在建设中,入驻企业生产生活用水工程已完工,园区初具规模。 2006年5月,在仁和区人民政府与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中,规划面积为14.9平方公里的迤资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在“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迤资工业园”入驻的企业可享受钒钛产业园区同等优惠政策。目前与市钒钛产业园区签订3个项目入驻协议。 以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为“龙头”,以迤资工业园、太平煤化工、中坝石墨等工业聚集点为“支点”,仁和区“一区多园”的工业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工业发展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骨干企业撑工业之柱 四川恒鼎实业有限公司前身为攀枝花市三联实业有限公司。7年前,公司刚成立之初,仅是一个以生产、销售煤炭为主的煤矿企业,在当时众多的民企中几乎默默无闻。然而,通过短短7年的快速发展,2006年,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一跃成为我市“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中的第一,被仁和区列为重点扶持打造的骨干企业。 仁和区在发展工业中,注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坚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工业经济,增强规模支撑力,通过骨干企业带动工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底,在仁和区的大力支持下,四川恒鼎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恒鼎煤焦化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正式动工,该工程主要为焦化煤气的再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3亿多元。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年产5000吨海绵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10个亿的销售收入。同时,圣达焦化的煤化工深加工项目,煜聪工贸公司、富帮工贸公司等钢铁加工企业,白云铸造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东泰精密板真空镀膜、嘉利达防盗门生产线等填补我市钢铁延伸加工业空白的项目相继动工,为仁和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6年,仁和区规模以上考核工业企业发展到39户,实现净利润5.6亿元。重点规模企业的拉动,使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8.8%,规模以上工业真正成为仁和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优良环境育工业之壤 圣达陶瓷厂张总告诉我们,现在仁和区的环境美了,政策好了,我们投资人是感受最深的,投资发展的热情更高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环境好了,政策优了,才能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此,仁和区特别注重营造优良环境,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工作力度。 提高服务工作水平。突出了园区工业招商和重点工业项目招商,以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入驻工业项目集中区的商家实行“一卡通”,即由项目区管委会代办各相关的手续,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投资力度、发展潜力等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服务到位,及时办理企业所需的相关手续。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收集投资信息到与投资方达成投资共识,从各环节上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攀枝花市大宇包装印刷公司入驻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从立项到投产只用了短短的5个月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区有关部门多次同已经在仁和区成功发展的企业主交流、沟通并掌握业主下步发展意向及投资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招商引资工作有的放矢。 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在招商中既注重招商又注重选商,将符合发展要求主动出击,加强了产业延伸性招商,提高签约项目开工率。 引进的工业项目科技含量高是仁和营造优良环境招商引资的得意之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非煤企业,东泰精密带钢项目从德国购买了4项专利技术,使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白云铸造厂目前掌握了8项生产专利,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重锤畅销欧美市场,增强了仁和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2006年,仁和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4.2亿元。 实力仁和铸工业之剑 工业兴则仁和兴,工业强则仁和强。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仁和人,工业经济已成为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大力发展工业,是仁和区发展的必然之举。新一届党委政府已规划出了仁和工业发展的蓝图: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23%。 今日的仁和,发展工业的区位、资源、土地优势日益凸现,“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理念深入人心,“抓工业、强产业、促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下一步发展中,将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把握“三个导向”,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壮大钢铁制造加工产业,发展耐磨材料加工业、不锈钢产品制造业以及其他钢铁制品制造业,打造加工制造业集群;狠抓煤炭及煤化工产业,打造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开发产业,发展钛合金、钛白粉、钛材等钒钛制品,打造钒钛产业集群。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业,形成以苴却石产品加工和销售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拓展非金属矿产开采和深加工业,打造以石墨、石英等为重点的非金属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90%。扎实推进“百亿工程”建设:建设一个“百亿园区”,把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成为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工业园区;支持一户“百亿”企业,支持恒鼎公司发展成为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企业,使工业真正成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铸就实力仁和工业之剑。 优化政策,强力扶持。加快调整和制定工业发展政策,按照“先予后取”的原则,增大工业发展资金,加大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担保公司运行机制,积极争取工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破解企业扩张的资金制约瓶颈;出台税收贡献奖励政策和投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加大骨干产业培育力度,大力扶持白云铸造、东泰、防盗门项目,尽快形成工业企业集群。 优化园区,强力招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增量提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进一步抓好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完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发展区用地集约、政策扶持、设施配套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招商引资队伍,既要利用专业队伍常年坚持抓,又要调动各级各部门广泛主动抓;坚持“大小并重、内外并举”的方针,在政策上一视同仁,既要大力招引外界有识之士来仁和投资发展,又要大力支持鼓励本地人创业;既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也要鼓励全民创业,加快工业集中区产业聚集。 优化服务,强力推动。加强和改善对工业工作的领导,继续推行区级领导联系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制度;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办事规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水、电、路等要素供给,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检查评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纵观仁和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已勾勒出仁和区未来发展的美好画卷。沐浴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春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工业强区”战略的推动下,有工业这根“脊梁”作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仁义道德、和衷共济”而得名的仁和明天将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