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四川恒为制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坨圆柱形海绵钛成了真正的“主角”,因为这是攀枝花自己生产的第一炉海绵钛产品。由此,占全国钛资源储量九成左右的攀枝花终于告别了没有海绵钛的历史。
下午3点左右,第一炉海绵钛正式出炉。喜讯传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爱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晓华,市委常委、副市长赵辉专程赶到恒为公司,向该公司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的成功,为攀枝花打造中国钒钛之都描上了厚重的一笔!” 围着这块高约1.5米,重达5吨的银灰色金属,笑容是现场每一个人脸上唯一的表情。“我们终于有海绵钛了!”赵爱明书记不无兴奋地说。 这句话,包含着攀枝花在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道路上的艰辛。据介绍,钛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潜力非常大,特别在宇航、化工、电力、汽车制造、海洋开发、军械、建筑、体育和生活用品及高技术领域,市场前景广阔,而海绵钛则是打通钛产业全流程中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海绵钛年生产能力约3万吨,一吨海绵钛的市场价格可达10万元左右。 攀枝花是中国最大的钛资源基地,钛资源量约占全国的90.5%。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钛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全市涉钛企业已达60多户,涵盖了钛精矿、钛渣、钛白粉、四氯化钛、海绵钛、纳米二氧化钛等钛化工、钛金属两大生产流程。但由于受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等的限制,我市的钛产品“家族”中却缺少了海绵钛这一重要成员——这也成为我市钛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遗憾。 这句话,包含着在打通钛产业全流程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后的喜悦。多年来,为了打通钛产业全流程,我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同时,众多企业的介入让钛产业在我市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我们是全省第一家生产出海绵钛产品的企业!”恒为公司总经理助理严东自豪地说道。恒为公司于2006年4月投资5亿元建设海绵钛生产一期项目,其设计产能达5000吨/年,通过技改升级后,产能可达7000吨/年。二期项目将于年底正式启动,预计于明年底投产,届时,恒为公司海绵钛年生产能力可达1.5万吨。据严东介绍,恒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海绵钛生产为主要方向,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海绵钛生产线建设和技术研发,目前,公司在海绵钛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下一步,恒为公司将在保证海绵钛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向钛合金等更下游、附加值也更高的钛产品生产领域延伸,进一步加大攀枝花本地资源的利用率,致力将公司打造成为一家具备钛产业全流程生产能力的民营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