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从永春河到金沙江

2006-02-17 09:4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潘普洲 阅读

 

毛文洪,普光泉摄

    “你说他真像个农民/就是种稻麦包谷的那种/我说他在包工队里混/顶多是个做账的家伙/他说这是个酿酒的/成天满嘴酒气∥其实  老毛是一个/水性不错的渔夫/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只小船/从平静的永春河/一路划来  直到/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如今  那装满/鲜活鱼虾的小船/以一本文集的形式/强行登陆我们的生活/让一些文朋诗友/放下手中的活计/掀开老毛的封面/又装进一些/半斤八两的羡慕/与感叹”──孙其安:《座谈毛文洪·贺文集〈从永春河到金沙江〉出版》

 

心灵与故乡的合鸣

    见到毛文洪,不免想到了孙其安的诗歌《座谈毛文洪》。

    不修边幅,为人随和,真的像孙诗人说的那样,毛文洪有点像农民。

    “我本来就是农民。在农村,挖、拿、挑、背、砍,哪样农活都难不倒我。”老毛说。

    毛文洪的老家在云南省维西县。1967年7月,他从农村应召到丽江黑白水林业局当上了林业工人,同年年底,来到攀枝花,参加了三线建设。

    在攀枝花,老毛的经历说起来挺简单,先是在拉姑林业局宝鼎林场当森工,然后到学校当老师。但是听他下细讲起来,却又不那么简单。说到林业,采伐、集材、装车,其他还有修作业道、养路、采种、营林等等,但凡林场的工作,他几乎都干过。说到教育,他在过只有十多个小学生的林场小学校,也在过拥有上千名中学生的大学校;他教过小学,也教过中学;他当过普通教师,也当过学校领导。老毛诙谐地说:“不管在林场或是在学校,一直到后来进了政府机关,他们都把我当成万金油,哪里缺人就让我到哪里顶。”
 
    事实也真的是这样。1995年,老毛被调到西区政府,任西区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后来,又兼任了西区文教局工会主席和教育科科长。在一肩挑数担的繁忙工作中,他还两次当了“万金油”,受命到农村蹲点,一次是做“小康”工作,一次是做“初保”工作。

    难怪老毛对西区的农村也很熟悉。

    老毛不管工作怎样忙,都能坚持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爱看书。用他的话说,是撒尿打冷噤──犯惯了的毛病,想改也改不了。

    他爱看书,还爱动笔。读书所得,记下来;生活所得,写下来。日积月累,倒也硕果渐丰。2002年10月,老毛退休了,闲下心来,在领导的关心下,整理旧稿,居然编辑出版了一部15万字的文学作品集。有意思的是,老毛出于对家乡的深情眷恋,用他家乡的一条小河名和流经他工作的攀枝花的金沙江,给这部作品取名为《从永春河到金沙江》。

    这部由西区区委书记题写书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成东作序的作品2003年3月刚一出版,便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四川文艺》、《作家文汇》、《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攀枝花广播电视报》相继刊载该书出版的消息与评论。攀枝花文联、西区区委宣传部、西区文化馆也专门为此印发了简报。

    《从永春河到金沙江》的出版,也引起了毛文洪家乡的重视。《迪庆日报》用转载文章、发布消息、发表评论等方式,详细介绍了该书以及作者的工作、创作情况。

    同年4月25日,市作家协会、西区文联举办了毛文洪作品研讨会。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市文联的领导,市作协、市评论家协会的部分作家评论家,攀钢文联以及兄弟县区作协的负责同志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同志对毛文洪的人品和作品,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攀枝花晚报》记者唐舟著文称,毛文洪的作品“充满了乡情、亲情和人情,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大量篇幅,介绍了西区的自然人文风光,使广大读者全面而形象地进一步了解了西区,这对西区的开发,将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评论家兰绍鸿认为,“书名便是作者浓浓乡情的唱鸣。……对家乡和第二故乡魂牵梦绕的酽浓浓的情爱,如诗如歌般地倾诉,是《从永春河到金沙江》的魅力。”

    著名诗人沙马认为,“《从永春河到金沙江》揭示的是一个作家的灵魂与故乡亲密无间的关系……因为毛文洪先生心中有爱,所以他笔下的故乡充满了人性的光芒和感人的力量,字里行间,跳动着火焰般的热情与激情。朴素真挚的语言,生动流畅的叙述,无一不闪现出对人生、对故土、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与爱恋。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歌吟,对人情世事变迁的感怀,体现了作者的智慧和思想指向。……让人企及他精神中坚韧与脆弱的部分,让人读到作者对于生命中的热爱、感觉、思考、记忆等方面的奇妙特性,让人与他一起谈论和感受人世间的乡情、亲情与人情,共同抵达人的文化视野中和富有诗意的生命场景。”

    《迪庆日报》和云华题为《林茂曲径幽,花繁彩蝶舞》的评论文章称:作者“是用饱蘸一生情感的笔来书写所见所闻的。”“《从永春河到金沙江》不光是一册书名,更是一段历史,一部鲜活的人生。”文章认为:“毛文洪的文章读来感觉自然、清新、流畅,稍不留神便会把你领进深山峡谷中。”

    《攀枝花日报》对毛文洪作品在攀枝花和云南迪庆州引起反响的情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毛文洪作品集架起了市州文化交流的桥梁”(罗兴斌)。

    一些评论文章还指出,毛文洪作品的成功,与作者的执着追求、长期的生活积累有关,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有关,与他对攀枝花对西区这片热土的热爱有关。“正是因为毛文洪的率真和豪情,所以我们听到了他的心灵与故土的合鸣之声。”(沙马)

    这一年,毛文洪的作品《山寨有了夜明珠》获得攀枝花文学创作奖。

 

故乡麦田的守望者

    在从永春河到金沙江的漫长道路上,毛文洪作为最初的行走者,到土地上的观察者,最后成为了故乡麦田的守望者。

    他忠于职守地看护着养育他的热土。他一往情深地赞美着令他日夜眷恋的热土。

    作家向天平认为,讴歌西区的经济成就,为西区经济工作服务,唱响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是毛文洪的创作及其作品最为显著的特色。

    作为故乡麦田忠实的守望者,毛文洪对本土的关注与投入确实做到了竭尽全力,尽职尽责。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紧扣他的故乡(第一故乡永春河与第二故乡金沙江),充满了对于故乡一往情深的乡情、亲情与人情。

    在他的作品中,永春河边的春兰夏蕙飘散着诱人的清香,金沙江畔的攀枝花燃烧着通红的火炬;永春河边牧场上的草甸青青幽幽,金沙江畔苏铁山上的铁树莽莽苍苍。在他眼里,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陶醉的。立足西区,他刻意地把西区特有的苏铁、石林、溶洞、漂流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旅游资源揉进文学创作中,创作出了《感受西区》、《登新庄尖山记》、《远古苏铁的启迪》、《穿越时空访苏铁》、《大麦地苗族风情三则》、《平江天主教堂的故事》、《痴人赵孝云》、《石痴潘基安》、《金沙江边刘一刀》等十余篇描写西区风土人情、山川景色的散文,不仅展示了作者植根本土的创作理念,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第二故乡的旅游资源,为故乡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服务。

    不仅如此。毛文洪即使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也时时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以宣传西区为己任。仅从毛文洪对攀枝花苏铁的关注,我们就不难看出他对本土情感的执着。

    西区境内有一片原始的土地,生长着独特而又珍贵的攀枝花苏铁。为了保护好攀枝花苏铁,市政府于1983年批准建立了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升格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长期以来,保护区周边的环境却是不尽如人意,给原始苏铁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内,也曾多次出现过山火、盗挖等人为的破坏现象。面对攀枝花苏铁遭受的厄运,老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曾数次以西区文联或者西区作家协会的名义,邀请市内知名作家上山采风,观赏保护区内难得一见的自然风光,实地考察攀枝花苏铁面临的威胁;他也曾数次撰文呼吁加强对攀枝花苏铁的保护。为了培养自然保护区周边学校的学生从小养成爱护攀枝花苏铁的意识和习惯,2002年8月,老毛应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邀请,专门为攀枝花的小学生编写了科普读物《美丽的攀枝花苏铁》,分发保护区周边小学校,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这期间,他还多方牵线搭桥,得到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将西区河门口小学改名为攀枝花市苏铁学校。

    正是由于毛文洪对本土情感的执着,他理所当然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四川文艺》、《攀枝花日报》、《攀枝花广播电视报》、《攀枝花晚报》、《攀钢日报·社会生活周刊》都曾发表过赞扬介绍老毛事迹的文章。2003年,被誉为“一个让人喜欢的市民”的老毛,被市政府授予了攀枝花市“优秀文明市民”的称号。

    目前,已经退休几年了的老毛,仍然在发挥着余热。2004年10月,他参与主持编辑的西区文学作品集《绽放的苏铁》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一年,他被任命参与西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老毛说,只要对西区建设有利的事,我都愿意干。

    从毛文洪的言语行动中,我们又一次听到了他的心灵与故土的合鸣。

    作为西区作家协会的主席,毛文洪对他所在城市的文学活动,同样也给予了深情的关注。

    老毛认为,一个地区健康的文学活动,应当由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三个方面组成。其中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能认为是健康的。2000年以来,他广泛阅读了攀枝花作家的作品,写出了一些评介本土作家作品的文章。譬如评介攀枝花文化人物的作品《一个写作者的攀枝花情结》、《金沙江边刘一刀》、《石痴潘基安》等等;评介攀枝花本土文学作品的《唐子岳诗词集序》、《钢铁般的精神产品──读潭石诗文集〈海蓝蓝〉》、《肥沃的土地,温暖的家园──兼谈〈攀枝花文学〉与西区文学创作》、《棱角分明,写沧桑岁月──读况德·龚敏诗选〈岁月如歌〉》、《一曲如梦如幻的乡音──读旅游风情散文集〈走进仁和〉》、《一部恢弘的攀枝花交响诗──读〈攀枝花诗选〉所想到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丰满的人物形象──潘普洲小说选〈缘〉评介》、《阅读史炳文》、《〈兰绍鸿文学作品集〉阅读札记》、《缠手绕足的乡情与亲情──蒙会仙散文集《绿玫瑰》评介》等等。这些评介文章,对活跃攀枝花文坛,丰富攀枝花文学库藏,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攀枝花文学界,毛文洪还是大家公认的认真负责,善于思考且思维敏捷的作家。但凡应邀参加文学活动,他都会仔细阅读相关资料,认真做好发言准备。惟其如此,他的发言常常是目的明确,逻辑严谨,说理中肯,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语惊四座的效果。

    2003年11月12日,老毛在《攀枝花诗选》研讨会上,便作了这样的一次发言。当时,他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攀枝花诗选》后,出于对历史负责,对现在负责,对将来负责的态度,提出了“攀枝花应该立即着手编写《攀枝花文学史》”的建议。他说,至少,应当由文联承头,先把编纂《攀枝花文学史》的班子搭起来,计划拿出来,资料收起来,花上三四年时间,先把部门志即《攀枝花文学艺术志》搞出来。在这个基础上,乘胜前进,一鼓作气搞出《攀枝花文学史》。

    对老毛的建议,与会人员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从毛文洪的发言中,似乎再一次听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心灵与故土的合鸣。

    目前,在从永春河到金沙江的道路上,毛文洪依然行走着。

    我们相信,在这条五彩缤纷的道路上,毛文洪还会谱写出更美的心灵与故乡合鸣的乐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