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耄耋金庸求学西洋

2006-02-17 12:22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阅读

身着学袍的查先生笑受采访(人民网记者施晓慧摄)

    [编者按]这期入选的文化人物,都出生于1924年,都是响彻当代中国文坛的大家。不过,一个以耄耋之年远赴西洋攻读学位而引人关注,一个以82岁高龄执掌人大国学院而火热一时。他们分别是中国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中国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详情请阅读本期文化人物。

  ■入选人物——耄耋金庸求学西洋

  点题:6月22日,耄耋之年的查良镛(金庸)先生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了荣誉博士学位。早前媒体已经多次报道,金庸先生已向该校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批准。消息传出,一时引起外界议论纷纷:有人惊叹他年逾古稀,不图虚名,甘当学生,苦修真学;也有人认为金庸读博,不可当真,说不定又是一番炒作。这么一位当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在华人世界拥有无数“Fans”的著名学者,为何81岁了,还要远赴西洋,执意攻读学位?对此,金庸先生说,他特别崇尚陈寅恪的一句名言:“不求学位,只求学问”,他将追随前辈,明志求学,广学博闻,以增见识。这次入剑桥攻读,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阅读:金庸在剑桥接受荣誉博士学位

  ■相关阅读:

  访金庸:谦谦君子 只求学问——他是作家,妙笔生花,激扬文字,用侠情打动千万人心;他是报人,捭阖纵横,针砭时弊,一支笔论尽风云变幻。耄耋之年,他喜获剑桥大学“荣誉博士”。81岁,他为何执意攻读学位,重返校园?为探明这个中缘由,记者在初夏静谧的剑河边上拜访了金庸。

     金庸剑桥读博:不是经济学的玩笑——从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金庸远赴英伦苦读二三年,其机会成本可非同一般。其间商业活动减少、人气降温下跌的损失自不必说,要在规定时间内修完博士课程,并不像读《鹿鼎记》那样轻松写意。那么,读博的收益真的能超过这些成本吗?……应该说,金庸所关心的不光是剩下的若干个年头,他更在乎的是自己身后的名声。读博注定要成为一段文坛佳话,这个收益可是无限期的啊!

    金庸的精彩话语:

  ·我是不求学位,只求学问。我在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人家说我学问不好,不够做院长。别人指责我,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我向浙大请了假,来这里读书。

  ·别人批评我,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人总是有缺点的。读书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旦夕毁誉何足道,百年成败事非清。

  ·综合一生,我觉得自己还行,也蛮快乐的。我念书做学问都感觉很开心。如果真有上帝,我觉得他对我不错!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早年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和长城电影公司任职。后创办香港《明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和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形成《明报》集团公司。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连载性的武侠小说。到七十年代初写完《鹿鼎记》而封笔,共完成十五部。他曾用其中十四部书名的第一个字串在一起,编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他的小说赢得海内外亿万读者的喜爱。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入选人物——八旬冯其庸热授国学

  点题: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宣布,邀请著名学者、红学家、81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作为人大国学院院长。此话一出,退休近10年,潜心做学问的冯先生开始为国学院的未来操心起来。他深知,在没有经验,没有借鉴,没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创办国学院,如今又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责任确实深重。他说:“我要做就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做,不然我要这个名头干什么?”国学院能否顺利开创并形成影响?国学是否能重振?海内外是拭目以待。阅读:国学院应重金请名师

  相关阅读:

  冯其庸:将学生培养成国学大师——这些年社会对国学内容普遍重视不够,这个国学院的成立可以培养一些专门人才,提高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外国文化并非都是好的,不是都适合‘拿来主义’”。

  复兴国学,现在不做何时做——国学之事关乎我们这个民族最敏感的文化心理神经。对于人民大学的计划,反对者有之,支持者也有之,这本是健康社会的常态。但是,看到上海学者王晓渔用充满戏谑的笔调,把倡导儒学的网上帖子斥为“一夜之间刷满电线杆的老军医”广告,旅美学者薛涌以西方文明的强势标准,指责振兴国学“体现了国学派对融入世界文化的不甘心”,笔者确实很有些诧异: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背负了多少原罪,值得某些人士如此地鄙夷不屑的字眼冷嘲热讽?

    冯其庸话语:

  ·国学院要做,就认认真真地做,做个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结果来。一定不能太急于求成。学生们大一大二要好好打基础。

  ·有人问我让小孩子读经有什么用。我回答说,我小学五年级读经,现在觉得还有用。大家现在争论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什么内容。我说我们把传统的精华抓住,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就行了,这比回答国学概念更重要

  ·没有合适的课程,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国学院不可能办好。国学院请老师,一定要请真正的名师,人大要是自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老师,一定要舍得花重金请名师。

  ·我要做就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做,不然我要这个名头干什么?

  ·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一定要肯下功夫,肯吃苦,要自甘寂寞和淡泊。一个真正的求知者,是应该永不满足,永远要奋力探求的。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以字行,号宽堂。江苏省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生。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秋,奉派任无锡市第一女中教师。1954年8月调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带硕士研究生。1975年至1986年,长期借调文化部主持脂本《红楼梦》的校注并创建了《红楼梦》研究所,任所长。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截至目前为止,冯其庸先生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由他主编的几种)共有近三十种之多,计两千九百万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