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一个报道。是年初的事。
在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说鲁迅的。说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怕鲁迅,这一现象引起大家的思考。为什么?原因以下几种:一是鲁迅的形象冷峻,横眉怒目的。二是鲁迅的文章是斗争的。三是鲁迅文章中有许多江浙土话、古话,不了解、不熟悉江浙风情、世态的人很难读懂。四是鲁迅的文章入选中小学教材,老师对其进行分析时,都会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题,让学生感到鲁迅神化了或大而难当。 鲁迅不单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的观察是尖锐的、体验是深刻的、用语是刻薄的、情感是苍凉的。一些人认为青少年不宜多读鲁迅,就多读胡适,等上了点岁数、多了些阅历时再读鲁迅会好一些。是什么让学生感到怕鲁迅或鲁迅冷漠?这与我们过多的政治宣传,或老师在讲到鲁迅时,老师给鲁迅加上无数的政治标签有关。让鲁迅变得生硬而难以接受。这是乱贴标签给文学或鲁迅的祸害。 其实,乱贴标签的也不单单是鲁迅的文章。文学界乱贴标签,乱排队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研究或为了说明一些现象,自作主张的把某些人的作品,或为了说明什么、把某人某类作品拉到自己的归类中。于是,我们的文学界就有了像城市题材、乡村题材、官场题材、反腐题材……的文学标签。如果写一个男女就是爱情题材,写一个海盗就是强盗题材,写小姐的那就是娼妓题材了?由此类推。早些年分得更细,男人写的叫男人题材,女人写的叫女人题材;老一点的叫老人题材,漂亮一点的叫美女题材……不知道这样的分类于文学有何益、于读者有何益。只是觉得十分好笑——迁强了。 文学这东西,是容不得分类的,也不好分类。文学也是容不得吹的,自己吹不行,别人吹也不行;现在吹不行,过些年再吹也不行。文学需要的是检验。检验只有两种,一是读者的检验。读者读着说好、看了还想看就是好的,起码眼下会又叫卖又叫好的。没有广大读者的叫好、关心,光几个学者名人叫好是不行的。那样的“好作品”是算不了数的。二是时间的检验。一部眼下叫好的作品,隔几天叫好也不行。但隔了十年廿年或百年还能经久不衰才是关键。现在,我们一年要生产近8百部长篇小说,每年也都会有三两本热卖的,但今年红了就红了,明年还红不红?大多数人们记住的只是一个热闹。 一个作者,一部作品谁主沉浮,那就是时间和读者了。读者看一部作品,不是看写什么题材,除了搞研究的,没有哪个作者买书是按题材去买的、看什么人写的。作品一旦问世,作家就没有了评说的机会。优劣长短只能任读者评说。读者看一部作品,也不是冲哪个作家的(除非是他的心爱),他是冲作品的。至于作品的好坏,与题材无关,与作者无关。再说,读者读作品觉得好,只是整体上的感受。觉得美,读着让人耳目一新的。有时这种美,是不太好说清的,只是浑成的感觉,说不清,无言能表的样子。 因为,文学之美是综合的、神秘的。固此,一篇文章,一部小说能好到字字经得起推敲,句句能够解释得清是不太可能的——那倒不像文学了,而是语文老师讲语法。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有语言的,有文体的,亦有艺术的。文学的感人,首先是艺术的感人,它跟作品题材无关,更与那些标签无关。 文学要的是精神和艺术,它无需花里胡哨的标签和标榜。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