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中国人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研究家认为,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砚雕是特有的中国文化,在砚上表现山水是雕刻家们的创作题材之一。我见过一方山水砚,山峰高耸入云,山峰上的道道折痕如斧劈刀削,表现出奇峰耸峙交错重叠的质感。请教雕刻师,他说这种刀法如同中国画中的“皴”。刀法,如同书法绘画中的笔触。皴法专用于描画山、石的脉络和质感,也用来表现近树的皮纹和质地,它能起到加强和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砚师以类似中国画中大斧劈皴的刀法,在紫黑砚石上表现出山石峭拔,雄奇险峻。砚上,近景的山峦峰谷,以类似中国画披麻皴的表现手法用刀,在黑石、黄膘和绿色石皮上表现出嶙峋的山石和起伏的峰峦,以及盘根错节依石生长的大树。中景在山石峰峦间,配刻树木以及民房村舍,远景则山势渐入高远,群峰直插,稠密高叠,气势恢弘。中国山水画讲究画中有诗。砚中,作者以宋人黄裳的词句作注:“数峰云如扫,闲垂六幕,初见秋容。昨夜烦襟顿释,一雨洗遥空。”(《八声甘州》)看砚上数座山峰直插天际,万里无云,晴空如洗,山树金黄,满目秋色。天地间空明澄澈,仿佛被一场大雨洗过,心中烦恼尽逝,顿时襟怀开阔。 中国的山水画常常将人们的视觉理念引向精神理念,由精神而意境,即所谓“神飞扬”、“思浩荡”。山水画扩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寄托了人的情感,实现了人的生活理想。“披图幽对,坐究四荒”,面对一幅山水画,观赏者会生出与画相同的审美情感。这方山水砚的基调为黄色,让人感到了浓浓的秋意。近处,一小块黑色的山石树木表现出暮色低垂时的景物,中景是层峦交错的黄色山岩,仿佛夕阳余晖映照。在金色的巉岩上,砚师保留淡绿色的石皮,以表现夕阳西下山色的变化,如同中国画的点染,砚师称之为“俏色”。俏色者,巧用其色之谓也。直插天际的山峰顶上,也以“点染”的手法保留了砚石上的黄膘,使画面呈现出秋山夕照的绝美景色。中国山水画常常在画面上设置渔舟、牧童、隐士、或者渡客、归帆,以反映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表达作者推崇自然和潇散的艺术情怀。这方山水砚没有作如此表现,只是在山间设置了几间农舍。虽然没有人物活动,但因为有了房屋,便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渔樵耕读、隐者过客似乎都隐于其间。砚堂和砚池如一片与天地相连的水域,远山,近树,平峦,村舍,好一幅秋山夕照图画。 作者在题款中以宋人范仲淹的词句表达胸中的意境:“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苏幕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