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市花了较长的时间制定并正式实施了“十一五”规划。这是未来五年的一个比较宏伟、比较振奋人心的蓝图。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攀枝花必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有相当难度,不是垂手可得的,需要经过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还有一些思想、观念亟需我们统一,需要大家达成共识。我讲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攀枝花跨越式发展。这是我站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对攀枝花的情况思索而形成的一些观点、想法。这些观点、想法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争论,这样有助于我们活跃气氛,活跃思想,有助于我们推进攀枝花的跨越式发展。
攀枝花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应当思考的是,过去四十年攀枝花成就是靠什么取得的?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攀枝花现有100万人口,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各项经济指标在四川省名列前茅,而曾几何时这个地方是一个穷乡僻壤、不毛之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工业城市、中心城市,这个成就是靠什么取得的?同志们肯定想到答案之一就是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攀枝花精神,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取得的!但显然不是只靠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如果仅仅用攀枝花精神,局限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寻找答案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么多年来全国每个地方都在艰苦奋斗,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能同志们又会想,因为攀枝花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这是事实。攀枝花的资源尽管非常丰富,但并非不可替代,再好的资源也有它的局限性。显然,光靠“精神”是不会取得这个成绩的,仅靠“资源”也不会取得这个成绩。“资源”在此地沉睡了亿万年,此前并没有取得辉煌的成绩。认真分析,攀枝花取得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体制因素、制度因素。攀枝花发展的40年,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处在计划体制之中,即从1965年到80年代上半叶是计划经济,从80年代初到1992年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可以这样说,攀枝花41年的历程,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占了将近四分之三,而攀枝花的决定性变化是前二十年。攀枝花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西部,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不毛之地崛起,客观地讲,除了资源优势,除了攀枝花人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之外,还得益于计划体制。在那个时候,中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封闭体制,实行的是战时经济体制,准备打仗。由于体制的作用,国家为了开发攀枝花,调集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资源,可以说不计成本地向攀枝花投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没有国家的这个决心,那么在座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坐在这个地方,大家都是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个地方,贡献自己的智慧,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期都面临国际封锁和颠覆的威胁,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和“要准备打仗”的战时经济体制。因此,像攀枝花这样偏僻的富含资源的地区,那个时候就具有区域优势,东部沿海在那个时候反而是区位劣势。由于区位和资源优势,国家大量的投入造就了攀枝花。所以我想,攀枝花的崛起、发展,客观地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战时经济体制的产物、闭关的产物。 从1980年开始,中国的宏观体制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浪潮兴起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取代了政治挂帅,对外开放取代了闭关锁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渐进的,经历了20多年。这种变化的结果必然是价值规律在主导经济建设和发展,区域竞争代替了指令性计划和安排,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改变了我们国家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格局。这个变化总体而言对攀枝花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削弱。在封闭和准备打仗的环境下,攀枝花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是明显的,我们这个地方是“大三线”,便于隐蔽;中国缺铁、缺铁矿石,而攀枝花有。这个地方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开发攀枝花。为了开发攀枝花,修建了成昆铁路,为了开发攀枝花,调集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到这个地方来。但是,一旦打开国门,一旦进入我们国家认识到的一个和平发展时期,过去的一系列情况都变化了,价值规律取代了政治至上,我们拥有的区位优势逐渐地变为区位劣势,资源优势也得重新审视。实际上当今的中国大部分铁矿石都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所有的资源都在按市场规律重新审视,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是一种削弱。尤其是区域竞争,使我们的优势变为劣势,我们的先进逐渐地变为落后,很多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开放以后攀枝花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了,这种减缓不仅仅是跟东部沿海比,就是在四川内部比较依然如此。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干部、群众失落感明显增强了。过去大家以攀枝花为荣,都很自豪,现在攀枝花的自豪感在消失、失落感在一天天地增强,这就是体制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大冲击。我们的资源没有变,经过多年开发,资源利用的条件还大大改善;攀枝花精神也没有变,攀枝花人民仍然是勤劳勇敢的,仍然是敢于拼搏进取的。从自豪到失落,这个变化是来自于体制的冲击,宏观体制转型使攀枝花丧失了原来的地位和作用,导致我们逐渐的、相对的落后。对于这种体制的变化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我们是不是应顺其自然,坐以待毙?答案必须是否定的。一方面,攀枝花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攀枝花精神,攀枝花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允许认输;另一方面,尽管体制的变化对我们是不利的,但我们并没有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去年我们到包头去考察,发现包头与我们一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冲击的过程,它在计划体制下发展的历程比我们还长将近10年。但是包头适应了体制的变化,实现了经济转型,因此包头最近5年重新起飞。包头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像我们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市场体制下并非只能逆来顺受、观其衰退,而是可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闯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新的宏观体制下,寻求攀枝花的重新振兴,实现从相对落后再到相对先进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和道路,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落后的现实要承认,但这并不是说落后的现实和状况不能改变。我市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就是试图改变落后的状况,试图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攀枝花的再一次起飞,实现攀枝花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体制上的问题,是宏观经济体制的问题,是宏观政治体制的问题,这个体制带来的是我们不适应,我们没有根据体制及时地调整思路、模式、观念,认识上没有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另一方面,落后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承认差距,我们可以把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在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一、破除计划体制的禁锢,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计划体制为攀枝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攀枝花是受益者,而计划体制反过来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举两个例子,一是我经常听到有些同志在讲、在抱怨,中央、省上对攀枝花重视远不如以前了。过去方毅同志九下攀枝花,中央对攀枝花那种关怀之情,现在见不到了。这个抱怨,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失落,代表着对计划体制一种下意识的怀念情绪。二是去年冬旅会期间,我们请一个公司举办灯会。看灯会应该付费。灯会门票10元至20元,并不贵,但是开放了两个月,最多的一天大概只有一两千游人。据此,有关方面分析,灯会对攀枝花老百姓没有吸引力。最后几天灯会免费开放,结果是车水马龙、水泄不通,每天观灯的游人数以万计。与前面统计的结果大相径庭。难道是我们的群众出不起这10元或20元钱吗?不是。而是我们的居民还存在浓郁的计划配给观念,我是国家的人,一切都应该由国家来包。类似的还有,国有企业除了要给职工发放工资之外,还要包水、电、气,这也是计划经济中的配给制的遗风。计划经济的“遗产”,与市场经济要求格格不入,而在攀枝花却仍有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系制度逐步完善成熟的今天,计划经济的观念、思想恰恰是对我们今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蓝图,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与计划观念作不懈的斗争。 市场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个思想体系,要树立市场观念,针对我们的情况,需着重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自主意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市场经济不会照顾弱者,而是垂青强者。“马太效应”讲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马太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望救世主,指望神仙皇帝来救我们,事实上是不切合实际的,一切只有靠我们自身的努力。过去,我们在计划体制下,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取得了成就,今天更需要这种精神。当然,今天的自力更生有了新的内涵,过去是有人定计划,有人指方向。现在大方向是明确的,靠自己去找道路、找模式。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你说你穷,我最多扶一下贫,是不会牺牲效率来解决公平的。对于今天面临的困难,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来摆脱困境、奋发图强。这个观念、意识非常重要。 二是开放意识。强调自主,强调自力更生,但绝不是要封闭自己,市场经济是小农经济的反动,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脱胎换骨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它的本质是开放的。只有开放的市场,才能发展市场经济。攀枝花有资源,有一定的条件,但是缺少资本,而市场经济恰好为资本的流动创造了体制性的平台和环境。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为了利润不在乎山高水险,不在乎偏僻荒漠。二滩电站建设时,那时国家费了很大的劲才成功。而现在在开放的市场体制下,为了水电资源开发,资本蜂涌而至,顺雅砻江而上的锦屏一级、二级、官地等等。那真是没有人烟的地方,但是为了利润,资本都主动地向这些山高水险的地方流动。这是资本的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本的这一特征开放市场,为我发展之用。攀枝花有资源,有资本盈利的空间,只要我们有开放的意识,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就一定能够吸引资本,帮助我们发展,促进我们从落后到先进。为什么我们强调要招商引资,强调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就是为资本的流动提供平台、创造机会,没有资本,我们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一定不能封闭,一定要有开放意识,而且开放不能被动地开放,要主动地开放,主动地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吸引资本上要算大账,不能斤斤计较,有一句话叫“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资本流向我们这里,就可以给我们提供就业机会,提供税收,资本也可以得到利润,这是一举多赢的事,这也是我们发展所必须的,我们千万不能干闭关自守的事,也不能干“关起门来打狗”的事,要有胸怀,要开放。 三是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最讲效率,而效率是来自于竞争机制。“物竞天择,适者存,不适者汰”是自然界进化的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能遵循,不能违抗。要发展必须勇于竞争,市场经济就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效率的。从这一角度讲,我们要把眼光放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我反复讲不要纵向比,而要横向比,不要与落后比,而要与先进比,目的就是激发我们的竞争意识。到包头考察给我们以震撼,把包头作为参照系,才使我们的“十一五规划”更大气、更有气魄。人不能靠沉湎于过去的成绩过日子,一个城市更不能天天去回忆过去的辉煌,应该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比如去年举办冬旅会,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一些赞誉,有些同志就对我说,今年我们是不是可以歇口气了,我说“不行!”,我们离“歇气”还早,除非攀枝花人民满意,除非我们不再落后。如果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那叫没出息!一定要勇于竞争,始终瞄准强者。 当然,敢于竞争重要,善于竞争更重要。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要求用低投入取得高回报。“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愚公为了把挡在门前的王屋山搬走,不停地挖。愚公的理论就是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总有一天要把王屋山搬走。用市场经济的原理来分析愚公的选择缺乏智慧。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于鼓励大家树立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用市场经济的概念来分析,“挖山不止”的办法是笨办法。挖山的目的是出行方便。为此目的,实际上有更经济快捷的办法。比如把家搬到王屋山以外去,或者修条路。这些办法都比挖山容易、代价低,应该说是实现目标的更好选择。市场竞争不鼓励蛮干、苦干,而是要巧干,即遵循客观规律干。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思考什么样的路径更有利于竞争,这就要多动脑筋。攀枝花离不开资源,但是完全依靠资源也不行,这就要认真思考。过去我们就靠资源,结果资源被拿走了,“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说明这个模式不行,我们就要寻找新的模式。不只是敢于竞争,更要善于竞争,要有智慧,要想办法打败强者,超过强者。我们有钒钛资源优势,有光热资源优势,有旅游资源优势,有生物资源优势,这些相对资源优势都是可以利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