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平在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3)

2006-05-24 08:32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解决公共产品供应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部就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典型的计划思路;另一种是用市场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政府可调控的资源,运用市场机制来筹集资金,加快公共产品的供应。

  很显然,市民希望选择第二种路径,那就是市场的办法。这就要求要有市场理念,要解放思想,要创新,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前些年,有一个名词叫“经营城市”,用词不太贴切,因为城市是大家的,不能由政府来经营,经营就要赚钱。而从其内涵来看,又是有道理的,不用市场的观念、市场的办法、市场的措施,我们的发展就只能是按部就班,因此我们还得用市场的思路,用前两年比较热门的“经营城市”的观点、思路来解决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这需要我们打开思路。

  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成都有条东大街,1992年成都市成立了东大街改造指挥部,也成立了一个公司。经过10年,东大街面貌依旧;2002年决定换个思路,当时从国土储备中心贷了18亿来解决东大街面貌拆迁问题,结果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就改造完毕,拆了大概700亩地,用400亩来扩宽道路,双向6车道,建了一些绿地,解决了一些公共设施,贷了18亿解决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另外300亩地拿来拍卖,当时算了一个账,每亩地拍卖600万元就保本,结果第一宗地每亩就拍卖了800万元,最后算总账是持平的。这样一个难事,如果靠财政投入,东大街再过10年也改造不了。沙河改造用了17亿,资金也是靠市场。同样的事情,我们用计划的观念是解决不了的,而用市场的观念和思路就可以解决,这就是市场体制的威力。又比如,各个地方政府都很头痛的事就是预算控制。问题出在机制上。由于建设者就是使用者,就是管理者,那种扩充的冲动是内在的,也是控制不了的,换了谁都是这样。反正有政府出资,我来使用,当然情愿多投入一些,本来修5000平米就够了的会修10000平米,后面政府埋单,这就是机制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搞代建制,就是为了控制预算,这样做效果非常好。成都社科院新址建设的预算为3000万。社科院的院长跟我说要自己修,我说不行,绝对不让你修,必须让代建公司来干,然后给代建公司说,超一分钱由你自己出,我们按图纸验收,把账算清楚,结果3000万就修出来了,最后大家都满意。如果不用代建制,不解决机制问题,同样的财政投入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效率就会降低。计划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市场体制来解决,公共产品是政府提供的,许多是不能收费的,没有收入可以降低支出。靠什么降低,就靠市场机制来降低。又比如成都三环路刚建成,有部门就给我打报告,要购买多少台清洁车,需要组建多少人的队伍,还有交接费是多少。我算了一下,单交接就需要5000万,今后运行就更贵了。我想换个思路,三环路清扫不用环卫局来干,成立个管理公司向市场购买服务。原来按国家标准每平米每天清扫费0.30元,招标下来仅为每平米0.20元,还不用养队伍,不用买机械、买车,效益十分明显。这些都说明市场经济有生命力,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在其间找到对应点,都能发挥作用,可以用竞争机制,可以用创新机制来发挥作用。我市也试点了一下,去年东区搞了一个清扫队,效果很好,不养人还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清扫的效果也不错。今年城管局搞改革,管理权限下放,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很了不起了。但是还不够,现在是属地化管理,下一步必须社会化、市场化,这样政府投入的钱就减少了,政府就可以用同量的钱多办事,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还有政府资产变现,可以把钱腾出来办更多的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嘛。但这些改革都非常艰难,因为可能伤害既得者的利益。搞市场经济并不简单,需要勇气,不单需要思想创新和智慧,还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既得利益者要勇于放弃,改革者要勇于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我们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要善于利用市场观念、办法来解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我们决不能满足,要挖潜力。从我们城市的特点来讲,加快解决公共产品的短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各级政府的一个非常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

  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重塑城市归宿感

  发展需要以人为本,这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是人,没有人就没有发展。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如果决策者、执法者和市民对这个城市都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了希望,那么制定出来的决策、执行的结果就会走样,就不可能是持续的。而现实的攀枝花,在这方面存在危机。攀枝花没有“根”,因为我们只有40年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没有历史。有历史的地方,穷一点也能忍受,因为那是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有一种眷恋的情结。所以穷的地方、有历史的地方并不担心“根”的问题。也有些城市比我们的历史更短,比如深圳、珠海,但是它们都发展很快,发展过程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目的,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生了“根”,像这样的城市也是有凝聚力的。我市恰恰是“两不靠”,从历史来讲非常短暂,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地到这里来的,在思想深处还想自己的故乡,再加上我们的发展过于缓慢,我们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如人家,我们的凝聚力不够,形不成一个独特的、有吸引力的文化或者叫人文基础,不如深圳、珠海这些比我们更年轻的城市,这就是我们“根”的危机。

  攀枝花的辉煌让我们自豪过、荣耀过,那是在计划体制条件下。对市场体制的不适应导致我们落后了、失落了,再加上偏僻、条件差,所以有相当多的人在“用脚投票”,选择离开,我认为这是最深层次的危机。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不仅吸引不了人来,连现有的攀枝花人都会选择抛弃攀枝花。一个城市一旦“神”散,最终就会“形”散,只有“神”聚才能“形”聚。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归宿感的问题,解决“根”的问题。怎么解决?还是只有一个办法即发展——快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让攀枝花人得到的更多,让攀枝花人为我们这座城市荣耀自豪,才能建立起“根”,才能有我们发展的人文基础。要让我们这个城市持续存在,100年、500年长期存在下去,只有靠发展。攀枝花发展的紧迫性在于直接关系到我们这座城市的生死存亡。根深的城市即使地方发展慢一点也不会“散”,而我们搞不好就会“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据此也可以说,攀枝花的发展是最大的政治。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要有“根”,市民要有归宿感。而要建立城市的人文基础,使城市根深蒂固,只有更快地发展,更人性化地对待这个城市,更快地提供公共产品,更快地提高人们的收入。因此,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在我们这个城市是互为因果、分不开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加快攀枝花的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什么我们不能抛弃计划经济对我们的束缚,为什么我们不能勇于用市场的观念来进行实践,来创造攀枝花的奇迹呢?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形成共识,我相信,我们面临的危机和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我相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蓝图都可以实现,甚至于超额实现;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奋力拼搏,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去年从包头考察回来后,大家进行了讨论,制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十一五”规划。当前在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我也希望大家结合工业强市、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等等,再掀起一个思想进一步解放的高潮。理论上没有禁区,大家可各抒己见,创造一个活跃的思想氛围,促进发展,真正使各级党委政府做到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并使人民群众满意。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务员都能够在这个进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作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