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4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章忠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攀枝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参加会议的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我市“十一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百亿工程”、“项目推动年”和“双创”工作为抓手,加快体制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深化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双丰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圆满完成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0?郾07亿元,同比增长14?郾7%,高于计划目标0?郾7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郾43亿元,增长28?郾8%,高于计划目标12?郾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郾31亿元,增长30?郾2%,高于计划目标19?郾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1?郾04亿元,增长14?郾6%,高于计划目标2?郾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6元,增长12?郾1%,高于计划目标1?郾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1元,达到3864元,增长11?郾6%,高于计划目标0?郾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4?郾4%,控制在4?郾5%的计划目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郾5‰,低于7‰的计划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总产量22?郾33万吨,增长1?郾1%;经济作物增产增效,蔬菜、特色水果产量分别达46?郾3万吨、8?郾78万吨,增长10?郾6%和24?郾6%,优质烤烟稳定增长,种植面积10?郾8万亩,同比增长40?郾4%,全年烤烟产量25?郾2万担,同比增长24%;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牲畜出栏率提高,肉类总产量达7万吨,增长9?郾8%;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万吨,增长15?郾9%。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3?郾01亿元,增长5?郾9%。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农业投入2?郾46亿元,完成农村户用沼气1万口和烟水配套小水窖建设3?郾5万口,改造中低产田土7?郾2万亩、高标准农田1?郾27万亩,高堰沟水库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小桐子生物柴油原料林造林1?郾5万亩,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盐边、米易部分农村无电村用电问题等惠民工程按期完成。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重点集镇建设规划,盐边县渔门镇供水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集镇建设规划并开始实施。 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编制完成省级试点村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和11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新建1000亩芒果示范基地、整治山坪塘以及新建芒果产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试点项目顺利实施,投资6000余万元的农村基层组织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粮食直补及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共计6000余万元全部兑现。劳务经济蓬勃发展,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增长18?郾7%。 (二)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钒钛、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以攀钢18万吨高钛渣一期工程、卓越4400吨五氧化二钒、德铭化工350吨草酸钴、源丰1?郾6万吨四氯化钛、欣宇15万吨离子膜烧碱、三羊制钛5000吨海绵钛等一批钒钛、化工项目建设为代表,在进一步巩固壮大钒产业的同时,突破了制约我市全流程钛产业的关键产业链技术,钛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初显雏形。钢铁产业进一步优化,白马铁矿一期和钢企120万吨球团建成投产,攀钢新3号高炉提钒转炉改造、老转炉除尘改造、百米重轨等一批技改项目竣工。能源建设稳步推进,攀煤2×13?郾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攀钢余热发电1号机组5?郾5万千瓦、石峡电站3万千瓦等项目竣工投产,米易城南电站、乌龟石电站、盐水河电站正式启动,观音岩、桐子林电站、华电2×6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循环型能源比率快速提高,煤矿深部勘探工作取得进展,新探明煤炭资源储量9?郾2亿吨。全市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8?郾60亿元,增长17?郾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6?郾20亿元,增长18?郾1%。 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钒钛资源开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开展,钒基贮氢合金的制备与开发通过了项目鉴定,钒钛铌多元合金高铬耐磨铸钢开发研究、四氯化钛新型氯化装置热态中试继续推进,密闭电炉冶炼酸溶性钛渣实现产业化,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新流程攻关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73?郾90亿元,增长28?郾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郾9%,同比提高1?郾66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和县(区)属工业快速发展。以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一批工业集聚区快速崛起,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支生力军和重要支撑,其中钒钛产业园区入住企业达54户,投产企业24户,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增长72?郾7%。以民营工业为主的县(区)属工业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三)“项目推动年”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郾88亿元,增长13?郾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5?郾96亿元,增长19?郾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5?郾48亿元,增长47?郾1%。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分别完成55?郾23亿元和42?郾76亿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44?郾8%和34?郾7%。国有、民间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额的58?郾2%和41?郾8%,其中民间投资增速达到106?郾4%,远远高于国有投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完成投资15?郾90亿元,增长67?郾6%。投资率逐步提高,首次突破40%,达到41%。 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西攀、攀田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攀丽、攀昭铁路前期工作全面展开,二级路网建设稳步推进,国道108线迤沙拉至平地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省道310线李家沟至和爱段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炳二区、炳三区建设全面启动。政府加大为民办事实的工作力度,机场5号排洪沟安全隐患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五摩路、陶花路开工建设。 项目储备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落实“项目推动年”各项措施,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不仅推动了全市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储备了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建设项目,为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 (四)服务业平稳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2?郾47亿元,增长9?郾9%。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57万人次,增长52?郾3%;完成旅游总收入18?郾15亿元,增长73?郾7%。随着国美电器、摩尔百盛等国内知名现代流通企业相继入驻我市,零售业市场活跃,消费旺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川云西路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和检测检验系统通过省发改委验收,川云西路和米易绿生农产品批发市场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77?郾29万平方米、增长51%,竣工面积64?郾34万平方米、增长5?郾27%,销售房屋面积92?郾09万平方米、增长25?郾2%。市场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郾1。金融业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3?郾91亿元,比年初增长17?郾9%;各项贷款余额211?郾33亿元,比年初增长19?郾7%。 (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实效 以投资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为重点的政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以科、教、文、卫和公用行业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煤气、水利、兽医、环卫和工程勘察设计等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开展,国企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等积极向前稳妥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与凉山、楚雄、丽江等市(州)政府签订了关于构建攀西地区区域协作机制的框架协议;组织参加湖南、湖北招商考察、“西博会”、“昆交会”和“9+2”经贸洽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34?郾29亿元,增长136?郾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0亿元的168%;民营经济活力迸发,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全年完成增加值83?郾42亿元,增长21?郾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郾8%,比去年提高2?郾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3036万美元,同比下降23?郾8%,其中出口总额14075万美元,增长5?郾3%,进口总额8961万美元,下降46?郾8%。 (六)“双创”工作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迈出坚实步伐。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对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市容市貌、食品卫生、除“四害”等进行专项整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查。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方位推进污染治理,重点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全年共实施限期治理项目96项,投资3?郾46亿元,削减二氧化硫5吨,削减烟、粉尘2?郾75万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优良率达到80?郾7%,较2005年同期提高26?郾8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水质标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和荒山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体系进一步完善。 (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强化科技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钒钛等重点产业关键瓶颈技术攻关取得新的突破,农业科技继续推进,高新技术及成果的产业化取得新的进展。对外科技合作广泛开展,成功举办“2006·四川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和“2006中国·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学术研讨大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开始筹建国家钒钛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成功将攀枝花市高钛型高炉渣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攀枝花学院钒钛材料工程中心升级为省级工程中心,新建德胜集团焦化制品、白云铸造厂合金材料制品及铸造加工等市级工程中心。 教育事业得到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中央在攀企业及下放企业办中小学50所全部顺利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基础教育不断巩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普通高考取得好成绩,首次培养出全省文科状元。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攀枝花学院工业实验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两免一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投入3511?郾4万元,免学杂费、免书本费和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学生分别达到192339人次、166359人次和21045人次。 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程全面竣工,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仁和、米易1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米易、盐边两县先后开展,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全面提升。攀枝花影城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攀枝花艺术大厦竣工并投入使用,体育、广播电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能力提高。 (八)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郾1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19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控制目标。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养老金发放8?郾41亿元,增长14%。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953?郾97万元。社会救助广泛展开,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完成扶贫项目229个,投入扶贫资金8045万元,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龙箐花园、东风景绣等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4?郾6亿元,建设面积达到39万平方米,解决了一批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积极实施宝鼎采空区、沉陷区治理和矿山棚户区改造、异地安置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