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企业

攀钢:龙头高昂向九天

2006-03-01 09:29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谢玉先 周军 阅读
 “十五”期间,攀钢抓住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狠抓发展第一要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有限、相关、多元、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也成为攀钢建设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职工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生产经营:再奏强音

  “十五”期间,攀钢的总资产由2000年的223.8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75亿元,增长112.2%;业务收入由2000年的100.3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80亿元,增幅达278%;利润由2000年的3.6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2.7亿元,增幅达250%。

  “十五”期间,攀钢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92.72亿元,实现利润40.76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6和9.5倍;累计出口创汇9.07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0%。铁、钢、材产量累计分别达到2518.83万吨、2614.70万吨和2193.06万吨,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39.56%、67.03%和96.70%。五年累计生产三氧化二钒2.03万吨、高钒铁1.38万吨、钛精矿106.12万吨、钛白粉16.54万吨,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2.5倍、2.1倍、0.8倍和7.0倍;钒氮合金累计产量达到3843吨。

  “十五”期间,攀钢高炉利用系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大高炉领先;转炉平均炉龄最高达到8550炉,单炉炉龄突破1万炉;实现吨铁吨钢;与2000年相比,攀钢2005年吨钢可比能耗降低125kgce/t;钢材综合成材率达到91.81%,提高6.74个百分点。材钢比达到86.28%。

  三期建设:效能卓著

  “十五”期间,攀钢启动了总投资61.1亿元的三期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前,三期工程和重点项目已陆续建成投产,攀钢的产业品种结构更趋合理,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大幅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和优化,三期工程开始发挥规模效益,攀钢综合竞争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2000立方米大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本部实现了全连铸,连铸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三家能够按EN标准生产100米长尺钢轨的企业;板材总体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成为“中国家电用钢第一品牌”;大口径无缝钢管填补了国内大口径高压锅炉管、石油套管等高附加值无缝钢管生产空白,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无缝钢管精品基地;目前,攀钢钒资源综合利用率已达到50%以上,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已达到15%以上,钒钛制品规模和品质比“九五”期末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钛粉白生产基地和唯一的氯化钛白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破壁图强

  “十五”期间,攀钢把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开展科技攻关,开发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有攀钢资源特色的专有技术和产品,为促进攀钢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五”期间,攀钢针对生产工艺、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三期项目达产达效,组织科技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使三期工程竣工项目实现了快速达产达效,攀钢结构调整上了一个新台阶:铁、钢、材产量大幅增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比重大幅度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经济指标全面优化。

  ——“十五”期间,攀钢加快钒钛技术开发,在钒氮合金产业化、微细粒级选钛工艺、钛精矿盐酸法制取人造金红石产业化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打破美国独家垄断,世界领先;硫酸法金红石钛白粉技术国内领先,氯化法钛白技术国内唯一,掌握、开发出微细粒级钛精矿选矿工艺。

  ——“十五”期间,攀钢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发出100米长尺钢轨,能够充分满足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建设需要;热轧开发出铁道车辆用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板及相应的冷弯型钢、超级钢、高强汽车用热轧钢板;冷轧开发出家电用深冲、超深冲系列钢板、IF钢等国内板材市场上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品种,国内首家开发生产出无公害家电用板、热镀锌耐指纹板;钢管开发出直径340mm无缝钢管,产品填补了国内在大口径高压锅炉管、石油套管等高附加值无缝钢管生产方面的空白;建材和特钢分别开发出500Mpa级钢筋、高碳工具钢;在含钒合金、低合金、微合金钢材新品种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含钒贝氏体高强度钢轨、DX54D超深冲镀锌板、330和380系列车轮用钢、SP52超细晶粒钢等相关产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十五”期间,攀钢共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698项,共有588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奖励,获专利授权140项;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微细粒级钛铁矿选矿工程及选钛装备研究、用多钒酸氨制取三氧化二钒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企业改革与管理:突破不断

  “十五”期间,攀钢在实施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组建了多家分、子公司,并推行了资产经营责任制,已基本形成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雏形,奠定了实施集团化管理的基础,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

  攀钢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和方法,更新了企业管理观念,不断规范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通过分离、重组、兼并、改制、上市、债转股等措施和手段,实现了攀钢产权结构的局部多元化,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产权结构得以进一步改善;以攀钢整体产销管理系统(ERP)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高了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构建了适合攀钢企业特性、能够真实反映各分子公司经营特点和战略定位的分子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设备管理新体系、科技创效、物资资源采购、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法律事务管理等各项专业管理协调发展;攀钢根据集团化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深化了管理体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内部资源整合、劳动用工制度、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五个方面的改革。

  资本运营:捷报频传

  “十五”期间,攀钢从自身战略需要出发,成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资产重组,促进了攀钢做强做大,增强了攀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重组攀成钢。2001年1月攀钢对成都无缝实行承债式兼并,当年实现扭亏为盈。2002年与原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成立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后,攀成钢销售收入三年接近翻了一番,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世界一流和国内最大口径的无缝钢管精品基地、国内一流的建筑钢材精品基地以及攀钢产品深加工精品基地。

  ——重组攀长钢。2004年6月30日,攀钢正式重组长钢。2005年,攀长钢生产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利润642万元。

  ——重组攀锦钛业。2002年9月,攀钢出资1.02亿元现金,控股51%,与锦铁集团合作成立了攀钢集团锦州钛业有限公司,并购重组后,企业经营和发展势头良好,为国家民族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组攀渝钛业。2002年10月16日,攀钢通过竞标成功收购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3900万股渝钛白股权,成为渝钛白第二大股东,并受托管理公司生产经营,2004年4月控股渝钛白,渝钛白的生产能力实现翻番。至此,攀钢拥有攀枝花、锦州、重庆三条钛白生产线,成为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商。

  弘扬攀钢精神:打造核心竞争力

  “十五”期间,攀钢以“攀钢精神”为主线,建成了具有攀钢特色的“一线三化”文化建设模式。攀钢文化理念逐步融入攀钢的生产经营、企业管理,通过观念创新推动了管理和制度创新,进而培育了攀钢的文化竞争力,促进了攀钢改革发展稳定。

  “十五”期间,攀钢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攀钢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领导班子建设成效显著,步入规范化。二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攀钢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为攀钢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四是基层党支部建设系统推进,发挥了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的堡垒作用。五是党员先进性建设取得新成果。

  “十五”期间,攀钢与时俱进地推进了攀钢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断创新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手段,为攀钢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舆论氛围、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攀钢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十五”期间,攀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四川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奖、优秀成果奖、实践奖、组织推动奖、四川省先进企业、省国有企业“四好”班子等荣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