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开年之际,攀钢三期的现场上,新的战役打响。攀钢2#方坯连铸及炼钢转炉易地大修工程同时拉开战幕,要求16个月全线建成投产,一个中国冶建史上尚无先例的建设目标,赫然展现在了十九冶人面前。应对挑战,十九冶人挥师勇进。
背对铁水迎接挑战 2#方坯连铸机是攀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项目。 攀钢为实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技改工程,炼钢转炉易地大修工程是这一系列技改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两个工程建成投产之后,攀钢将拥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炼钢冶炼技术,为攀钢成为世界最大最强的钒制品生产企业、中国最大最强的钛白和钛金属生产企业、西部最大最强的钢铁企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两个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总工期仅16个月,剔除前期准备及后期调试,留给十九冶人的建设工期不足15个月,在如此短暂的时段内同步建成两条庞大的钢铁生产系统,以总包方中冶赛迪的理解是:“中国冶建历史上尚无前例。”而与攀钢风雨同舟四十载的十九冶人更明白,这极度紧张的工期中除了殷切的期望和信任,还有更急迫的现实意义,已经动工在建的新3#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将于2005年底投产,届时,若高炉的铁水不能通过炼钢技改项目进入生产流程,每天都会有上千吨铁水“走投无路”,炼钢技改项目将会成为攀钢三期生产工艺流程中的“梗阻”。 此次,中国十九冶人所背对的是澎湃沸腾的铁水。 雄关漫道从头越 2005年1月4日,十九冶人正式拉开主体建设帷幕,与此同时,由总包方中冶赛迪供应的钢结构主材进场,钢结构制作同步展开。10天后,重达50吨的钢柱即完成制作,开始陆续进入现场。2005年1月16日,在工程各方的关注下,2#方坯连铸工程的首根钢柱拔地而起,建设合同中的第一项标志性节点告捷。 首战告捷并没有令建设者感到兴奋,随建设推进而显现的沉重压力冲淡了应有的喜悦。受材料配套、详设滞后、场地制约等诸多因素影响,钢结构制作裹足不前,一个月的制作总量仅500余吨,距月制作2000吨的要求相差甚远,严峻的态势引起了工程各方的高度关注。十九冶总经理田野率公司主要领导及制作单位领导专赴现场实地调研,应对严峻的建设形势,总经理以不容置疑的坚定态度下达了“强化协调管理,增加制作场地,引进外协队伍,突破瓶颈制约”的指令,并特别强调:“确保投产目标一步都不能动摇。” 一锤定音,相应的措施随即出台。一块15000m2的废料堆场经6天的清理,形成了新的结构制作场坪,同时,作为主力军的十九冶结构厂从都江堰调集主要管理及技术力量;十九冶机械厂抽调精锐分队,易地展开客场作战;相应的外协力量同步就位,六个制作点的钢结构制作格局在一周内调整到位。 重重钳制之中,结构制作的人们以倍加的艰辛不停歇的奋进,以确保100%合格为前提,成品构件源源不断地送往建设现场,同时还创出了单月产量最高、单件出厂最重等多项工厂记录,在后来的二个半月里,2#方坯3600吨厂房结构制作全线收尾,并在交叉并行中完成炼钢塔楼600吨钢结构制作,项目建设的首道关隘应势而破。 2005年大年初五,七个区域283根挖桩孔基本同步开挖,六家作业队以只争朝夕的态势,向着招标“军令状”所确定的一个月完成的目标快速推进。特别激励下的六名壮劳力轮番苦战,震耳的风镐冲击声一气响彻了整整七个昼夜。正当挖孔桩作业大有指望提前完成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困惑藤蔓般的缠住了施工的脚步,桩井进尺深度突破10米后,未见到地堪预测的持力层,随即进行的补堪确认,桩井深度将比原预计的增加一倍,此一来所增加的工作量将达2/3,这意味着原定的成本控制及工期网络都将突破,后部的施工组织和网络控制面临“破网”之虞。应对突变,项目部立即调整了作业安排,专业管理人员分片责任包干,将进度计划落实到每根桩上,推动挖孔桩以刻不容缓的节奏迅猛突进。 舍以筋骨写春秋 2005年4月11日,炼钢9.5m平台基础开挖。帷幕拉开,突显出的是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控制目标:从负4.6米的基础底部,分三段完成基础承台及框架柱、梁、板的砼浇筑,确保砼结构升上9.5m平台标高,并在5月1日之前达到承重受力条件,从而实现钢结构吊装第一钩目标,庞大的砼结构施工实际只有15天。 无论如何艰难,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从上场那一刻起,作业队伍就进入了夜以继日的苦战状态。 2005年的盛夏格外的酷热,一壶凉水下肚转眼间就能化成汗水,烈日暴晒之下的钢筋赤手抓着能烫破皮,得用布块包裹着抬,艰辛之中有病倒的、有甩手不干的、甚至还有累得哭出了眼泪的……但施工进度没有片刻的停滞,凭借着集体的力量,60天里,炼钢塔楼平台6000m3砼一气呵成,平均每天浇筑砼100m3。 也还是在那个格外酷热的盛夏,在那被烈焰般骄阳反复“烧烤”的构件上,安装作业的人们“背着太阳”“玩命”,一周内安装52钩柱梁,总量近千吨,确保了2#方坯连铸5月底钢结构封顶目标。炼钢转炉易地大修工程的钢结构从吊装第一钩之后,就一直以见缝插针的方式紧跟着土建结构往前推,七个月,1.4万余吨主体钢结构交叉着多专业的安装基本就位。 面对超常规的安装进度,年仅33岁的工安作业队长李进一直处在如履薄冰般的谨慎中,熟悉现场情况的人们都知道:工安的人“忒胆大”。只要构件能挂住脚掌,他们就敢在几十米的高空上“平步青云”,可李进却从未敢因此骄傲,风雨中烈日下,连续数月8进10出,超时劳动的人们早已疲惫难挡,每天面对着那些干裂的嘴唇、暴皮的脸庞和布满血丝的眼睛,黑脸的李进的确难以抑制阵阵揪心的酸楚与歉疚,可极度紧张的工期不容他多想。 铁军风流永传承 日历悄然翻开了七月的篇章,紧张突击建成的2#方坯铸流线设备基础上,意外出现了一派难耐的寂静,工艺设备未能按期到位,车间的行车也未能进场,利用行车安装设备的方案已无法实施,承担设备安装任务的机装作业队开局就陷入了窘境,多年来南北征战的作业人员明白,前期稍许迟缓必然导致后期疲于奔命。8月底,主动创造条件的安装在无法顾及顺序的情况下,以“到一件装一件”为原则,120m长的铸流线上不惜停下土建的零星施工提前回填,将汽车吊强行推到了最前沿,似填空般的开始了先期的设备安装。 直到10月初,2#方坯铸流线设备安装进入高潮,一个月时间,2800吨设备全部就位,并顺利展开单体试车。为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并给后续作业腾出设备和场地,机装作业队曾在一个昼夜里,将一台225t行车的400吨主体部件一气装上32米大梁,被业主方惊叹地赞称为“神州六号的速度”。 2005年10月,项目部下达了涉及十八家作业单位的85项建设指令,作业负荷加载到了极限。半个月后,总经理田野坚定指令:“调集各地的建设资源,保攀钢投产目标十九冶绝对要全力以赴。”依令而行,十九冶即刻展开了全局性的调整。 2005年12月26日15.29时,LF炉系统在炼钢技改项目中首先投入热负荷试车,且一次成功。 2005年12月28日20.20时,国内最大断面的方坯连铸坯诞出流道,2#方坯连铸机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 2006年2月28日14.02时,炼钢技改项目的第一罐铁水顺利倾入2#转炉。 2006年3月29日10.55时,转炉热负荷试车的程序在1#转炉再度上演,一次成功,炼钢技改工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弹指挥间,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450天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中,中国十九冶人以挑战极限,敢打硬仗的行动催生了奔流的钢水和火红的连铸坯,宣告了中国同类冶金项目建设工期最短新纪录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