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企业

十九冶四十年市场开拓巡礼

2006-05-29 09:18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陈昭华 阅读
 十九冶自1966年成立以来,以发展中国钢铁事业为己任,南征北战,开拓进取,市场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天涯海角都留下了建设者的足迹。

  1966年至1974年,十九冶人从繁华的“九省通衢”武汉,来到荒芜人烟的攀枝花,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攀钢一期工程建设,紧接着,又回师武汉,完成武钢一米七热轧工程建设。武钢未完,又东进上海,参加宝钢一期工程大会战,在滚滚黄浦江边,留下了十九冶的名字。

  1979年,正当十九冶职工准备在攀钢二期建设中再显身手时,却因国民经济大调整而二期缓建。但十九冶人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组织队伍上重庆、进昆明、闯深圳,哪里有活到哪里,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15个省、市、自治区及约旦、斐济等国家承接了冶金、能源、交通、化工、农业、国防、民用建筑等工程,以自己的双手,度过了职工称为“八年抗战”的艰难时期。

  1987年,攀钢二期建设又一次拉开了帷幕。在全力以赴建设攀钢的同时,十九冶人认识到,在激烈的竞争中“找米下锅”,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市场。两万多职工高举着“二次创业”的大旗,响亮地喊出“走出攀西、出山入海、开拓大市场、争取大发展”的口号,跻身宝钢、武钢、衡钢、梅钢、昆钢、重庆、广深等市场,并凭借过硬的作风和一流的质量在这些地方站住了脚跟,干出了成渝高等级公路等一批优质工程,企业实力快速增强,社会信誉不断提高。

  但前进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的。1997年,攀钢二期工程全面建成,由于国家基建投资锐减,十九冶市场开拓严重受阻,全公司任务缺口高达60%以上。1997年到2003年,外部市场、内部原因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企业一步一步走入低谷,资金来源匮乏,职工大量待岗、下岗,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各种上缴费用拖欠严重,生存受到严重挑战。困境中,十九冶人寻求着新的突破。

  2003年8月,中冶集团调整领导班子,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以田野总经理为首的新班子,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开始了新的征程。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形势和新一轮冶金技改高潮的发展机遇,十九冶迅速统一了思想,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强做大和“一年脱困、两年积累、三年翻番”、“全面脱困、走向创新提升式发展”目标,按照“大营销、大项目、大突破”和“抓大营销、大抓营销、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思路,实现了“一巩固、二做大、三突破”,即巩固冶金市场;做大炉窑、检修市场;路桥、钢结构、国外工程等非钢产业有所突破。市场由冶建向民建延伸,由系统内向系统外延伸,向北向南延伸,向国外延伸,多元化经营向熟悉的、把握大的领域延伸。在短短的两年多里,建立营销大网络,集合社会大资源、依靠铁军大品牌,求得企业大发展。2003年,市场营销21亿元,2004年,市场营销25亿元,2005年,市场营销32.5亿元,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发展,西部铁军的足迹,踏遍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行者无疆。十九冶人正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步伐,奔向美好的明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