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记者从市农牧局获悉,今年我市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据预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900元左右,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今年以来,我市农村先后战胜冰雹、低温冻害、旱灾、暴雨、洪涝等灾害,凭借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沿着市委、市政府勾勒出的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径,不断突出地方优势,把水果、蔬菜、烤烟、畜牧、蚕桑等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丰收喜悦之际切身感受到新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随着芒果、柑橘、枇杷、石榴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的稳步增长,今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25.6万亩,产量预计达到7.6万吨,同比增加0.8万吨。仅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的芒果就增产240万斤左右,全村农民以此实现增收400多元。 从地膜覆盖到钢架大棚,我市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现蔬菜面积为14.6万亩,全年产量预计可达43.8万吨,增加1.2万吨。单就米易县攀莲镇水塘村来说,全村种植蔬菜2340亩,全村农民实现增收385元。 烤烟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为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而发展的新兴产业。今年全市种植烤烟9.4万亩,产量达25.17万担,同比增长23%;完成产值1.03亿元,农民实现人均增收52元。 种草养畜,品种改良,动物防疫,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牛、羊出栏率增幅超过20%。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预计增加0.7万吨达到6.9万吨,农民人均增收80元。 蚕桑产业的振兴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实施的新见证。着力培植桑园,优化小蚕供育,改善大蚕上簇,确保蚕茧质量,规范经营市场,启动丝绸生产……逐渐完整的产业链给我市蚕桑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今年全市蚕茧产量2585吨,增产700吨,加之价格上涨,农民人均增收64元。尤其是重点蚕桑区,农民几乎以此为主业。盐边县永兴镇鹿游箐村今年靠蚕桑实现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去年全年人均纯收入还高320元。 转移和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我市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今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预计劳务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80元。 粮食、水产、林业等产业稳中有升,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