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攀枝花农村居民: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

2007-03-05 01:5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黄小澜 阅读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显著提高。

  根据攀枝花市统计部门对30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3118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13.81%,增速提高4.0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正从传统的基本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现代家电产品拥有量也显著增加。

  食品消费结构改善。2006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1424元,比上年增加16.47元,增长1.17%,恩格尔系数首次降到50%以下,由2001年的53.71%降为45?68%,下降了8.03个百分点。

  从农村居民饮食情况看,粮食、油脂类消费下降,蔬菜、水果、水产品、奶及奶制品等消费增长,生活质量有了明显变化。农村居民消费的粮食数量人均减少31.37公斤,下降11.04%;消费的油脂类人均减少0.52公斤,下降21.34%;消费的奶及奶制品人均增加0.03公斤,增长13.13%,消费的蔬菜、水果分别增加3.03公斤、0.07公斤,增长1.86%、0.41%。食品消费的另一大特点是在外饮食的人数和消费额明显增加,人均在外用餐的消费支出为195.67元,增加40.48元,增长26.08%。

  衣着消费增长明显。2006年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的消费支出人均129元,比上年增加27.98元,增长27.77%,增速提高了10.14个百分点。在衣着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成衣的消费支出增幅较大,人均购买衣服的支出为88元,比上年增长36.01%,增速提高了13.01个百分点。

  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达32.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7%,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3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人均为9.15平方米,增长1.57%,砖瓦房的住房面积为4.85平方米,增长34.06%。同时居住环境得以改善。一是住房有卫生设备的住户占96.7%,增长0.41%,其中有水冲式厕所的占11.7%;二是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增加,使用电和液化气的农户占11%,增长26.9%,使用沼气的占36.3%,增长26.7%,使用煤炭和柴草的户占52.7%,下降了9.7%;三是饮用水的质量提高,饮用自来水的占44%;四是住所外部交通环境改善,22.3%的农户住宅外有水泥或者柏油状路面,17.7%的农户住宅外有石头或石板等硬质路面。

  医疗保健消费增长较猛。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钱买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农村居民对自身的健康也倍加重视,有病不再一拖再拖,医疗费,滋补保健品的消费支出增长较猛。2006年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上的费用人均273元,比上年增加106元,增长63.5%,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在医疗保健费中用于医疗费的人均增加96.5元,增长80.7%,提高了60.8个百分点,用于购买医疗保健用品的人均增加9.4元,增长20.7%,提高了37.3个百分点。

  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快速增长。2006年农村住户的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人均183元,比上年增加67.3元,增长58.3%,提高了52.3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日常用品、家电设备和室内装饰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人均180元,增加69.8元,增长63.2%,提高了65.4个百分点,而家庭设备加工修理费人均减少2.4元,下降47.5%。

  交通通讯消费热度依然高涨,教育负担下降。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的消费支出增长21.1%;通讯的消费支出是上年的3.4倍。攀枝花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调整、完善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杂费全免,对生活困难的住校学生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使农民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2006年农村居民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309元,比上年减少7.7元,下降2.42%。仅学杂费人均减少32.4元,下降17%。

  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增加,质量提高。2006年攀枝花市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64台,增长25.1%;电冰箱23台,增长34.9%;热水器56台,增长23.2%;摩托车42辆,增长27.1%;电话机68部,增长35.1%;移动电话68部,增长11.1%,彩色电视98台,增长7%;生活用车6辆,增长10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