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仁和区农业发展纪略

2007-03-28 08:4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徐铭 阅读
 前不久,省委书记杜青林在攀枝花调研,走在仁和区混撒拉村郁郁葱葱的芒果林里时,他对该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仁和在壮大特色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上走出了好路子。

  1.9万亩石榴、4.7万亩芒果、1.2万亩烤烟……仁和区的每一个村都因地制宜发展着自己的特色产业,其不断壮大的农业特色产业不仅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改变着农民的生活,还搭建了农民与市场沟通的桥梁,更为仁和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绿色的田野上,仁和的农民播种着希望,收获的是幸福。

  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一村一品”

  全长5.5公里的盘山公路将普达村与渡仁西线紧紧联系在一起。洁白的水泥路面,漫山的芒果树,普达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看着这条即将修建完毕的村级公路,村民们交口赞道:“这是普达村的致富路,有了这条路,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2006年,普达村销售芒果300吨,实现销售收入18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480元,涌现出了罗国兴、倪崇胜等一批家庭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致富带头人。

  说到此处,读者或许认为芒果就是普达村的支柱产业,其实不然。“利用光热优势,种植芒果、建高规格生态农庄,打造冬春旅游疗养村,这才是普达村的农业发展思路。”村党支部书记张兴文介绍说。

  2006年,仁和区提出了在境内打造生态旅游新村的思路,普达村结合自身实际,开始实施“123”工程:发展1万亩优质晚熟芒果,1万亩生态林;2000亩无公害蔬菜,2000亩林下经济作物;修建300口沼气池,30户高规格生态农庄,培养300名乡土适用人才。

  普达村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仁和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思路也逐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仁和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河流域植被恢复和重建为重点,结合光热、土地、地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葡萄、芒果、石榴、烤烟和种草养畜为支柱,辐射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百里特色农业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并先后引进、培育了攀西阳光酒业有限公司、宇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江农工贸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了芒果协会、石榴协会、葡萄协会等一批专业技术协会。通过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村经济人在农业流通领域的作用,进而形成具有仁和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混沙拉的芒果、迤沙拉的民俗文化、普达的生态疗养农庄、大田石榴……仁和区拥有特色产业的农村不胜枚举,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并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产业为支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仁和区农业总产值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7.5%;农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70元,同比增长10.3%。这些应该归功于仁和区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经济的茁壮成长为仁和区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仁和区的许多农村地处中山区,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在中山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新农村建设绝不是刷白墙,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工作不能浮在面上,必须落到实处!”区委副书记、区长赵忠义如是说。

  仁和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目标,科学分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通过集中调研,细致地完成了全区81个行政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并充分结合境内各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类建设,按照“示范村、建设村、培育村、规划村、归建村”五种模式的标准,将81个行政村划分为16个示范村、25个建设村、34个培育村、3个规划村和3个归建村,明确了建设目标,制定了建设措施,并启动了混撒拉、普达、大田等16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仁和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攀钢(集团)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大企业与仁和区结对共建新农村,并提供数百万元的帮扶资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为了让广大农户切实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仁和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将农民增收同培养新型农民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区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创新,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根据成人学习和教育的特点,将农业适用技术学校开到田间,办到地头,农业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现场讲解,现场操作。在进行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对农民进行农产品销售等相关经济知识和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为仁和区培育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仁和农村,今非昔比。通过技术培训,农作物得到科学管理,立新村过去只能当作“风景树”的芒果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2006年,该村依靠芒果人均增收千余元;普达村活跃着一批农村经济人,每到芒果收获的季节,他们走家串户联系货源,走出普达,与经销商唇枪舌剑,打开芒果市场,成批的芒果被运往北京、上海等地……

  仁和农民的生活改变了,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步步深入,他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