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从仁和区交通局获悉:作为部门帮村单位,该局为前进镇普达村争取的修建5.5公里水泥路项目,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预计今年4月底全面竣工。届时,这条当地村民盼望多年的公路,将为村民发展种养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蓬勃开展的“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工作,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得到了实惠。
据市直机关工委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工作落实帮扶资金3800多万元,确定帮扶项目551个,解决具体困难问题1033个,解决饮水困难问题近3000户,扶持修建乡村公路300余公里,改造农村小学危房3000平方米。 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整合各方面力量,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举措。2006年7月以来,我市在调查摸底、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全市203个村确定了结对帮扶联系单位,明确了市级领导联系的乡镇(村),选派了57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并做到了农村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帮扶。 工作中,各帮扶单位和部门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对口帮扶乡(镇)、村(社)办实事、办好事。 ——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寻找致富门路。市人事局在桐子林镇安宁村建立了专家示范基地,种植优质番茄,仅此一项,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300元。 ——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项目、落实资金,重点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攀钢(集团)公司安排315万元重点帮助42个对口帮扶村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市工商联组织动员非公有制企业为村社修公路、建学校捐资800多万元。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致富能力。通过下乡辅导、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免费送医送药等形式,帮助群众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并解决看病就医的现实困难。 ——送温暖、献爱心。采取“一帮一”、“一帮几”的办法,由帮扶单位和部门的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米易县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共帮助生活困难的党员372户、困难群众1848户,扶贫帮困金额达38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