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人居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03年以来,我市把优化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环境面貌明显好转,一座清新、靓丽、整洁的具有南亚热带风情的现代化城市展示在世人面前。
具有了归属感的攀枝花人谈起自己的城市都引以为豪;外地到攀枝花来的人看到这座焕发着青春魅力的城市,都是由衷赞叹:漂亮。 城市规划不断完善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的规划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启动了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了攀枝花工业空间布局、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开发区、城市夜景景观等规划的编制,完成了《攀枝花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炳一区、清香坪大水井、瓜子坪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任务,使目前我市的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5%。 科学的规划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城市建设的步伐。 城市建设力度空前 为彻底摆脱“工矿区”的阴影,完成城市的转型,我市确定了“大手笔、快节奏、高效率”的城市建设宗旨,明确了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的城市建设思路。2003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城市建设重点工程131项,累计投资119.7亿元。 对外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攀枝花民用机场按期通航,开辟了攀枝花对外的“空中走廊”;西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将于2007年底竣工,向北的高速通道指日可待;攀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设稳步推进;省道干线公路基本完成。 城市路网进一步完善。2003年至2006年9月共完成地方交通建设总投资13.91亿元,新建和改建公路691.2公里,新建特大桥3座、改造1座。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03年至2005年共投资6.9亿元,完成了清乌复线、攀枝花公园、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极大地完善了城市功能。建成了炳大水厂二期改扩建工程和炳草岗垃圾处理厂、煤气柜工程等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水网、气网、电网、通信网等更加配套完善。 旧城改造基本完成。2003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临江路、竹湖园、江南三路、钢花路、竹密路、大河路的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城市交通智能化系统,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环境。建设改造了一批商业步行街、文化景观和公共绿地,有效地聚集了人气、商气、财气。如今,竹湖园、大梯道等地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之地,成为攀枝花的城市“名片”。 新区拓展步伐加快。2003年以来,相继建成了仁和春天花园、远达·南山花园、上海花园等居住小区,攀枝花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型住房。炳三区开发已全面启动,城市空间布局得以改观。到2005年,我市建成区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比2002年底高出26.2个百分点。 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成效明显。2003年以来,我市加大了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四化”工作。亮化方面,实施了代表性建筑单体亮化20座;实施了密地、渡口两桥的亮化;实施了五十四广场等景区、景点亮化;实施了大梯道等63栋建筑轮廓街景亮化;城市亮化率达到100%。绿化方面,完成了密地桥等地5个立体绿化;完善了竹湖园景观;完成了临江路等地的沿街补植和绿篱栽植;完成了大梯道等重要公共场合十余个品种、80余万盆鲜花的造型摆放。美化方面,拆除了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建筑、防盗栏、店招等;制作安装了各种标志标识牌1379块;完成了临街152栋楼房的外墙、挡墙美化。净化方面,完成公厕改造15座,新安装果皮箱1300只,制作垃圾收集手推车220台。城市“四化”工程的有效推进,使攀枝花更添靓丽。 2005年,我市以“办冬旅、创国优”为契机,全力打造崭新的城市形象,共注入资金28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景区景点、环境整治、文化教育、农业生态、应急保障等重点项目81个,使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大改善,管理水平得到大提高,城市形象得到大提升,成功举办了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以高分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组的验收,完成了当年申办、当年成功的创举。攀枝花从一个以钢铁为主的工业城市一跃而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秀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城市管理不断创新 规范化的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保持快速、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2003年以来,我市切实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实施了市容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环卫周报制度,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牢固树立了经营城市理念,广泛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使市政设施及市政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