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10-11-09 15:17 来源:中国钒钛之都 作者:综合 阅读

  大格局,提供大舞台。2000年,国家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强劲号角,到今年已经整整10年。这十年,对于整个西部来说是一场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更好地展现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成绩,11月5日,四川新闻网记者走进位于中国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的攀枝花市,切身体验、感受这座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城市的巨大变化。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攀枝花高速发展的十年。自2000年以来,攀枝花市牢牢把握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结合攀枝花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倾力打造高水平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倾力打造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围绕“四个倾力打造”和“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这一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经济连上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攀枝花已建设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钒钛工业基地和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攀枝花是我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1965年建市,辖三区两县,面积7440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111.58万人,城市化率60%。攀枝花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汉族、彝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满族等42个民族和谐共处。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全市98%的城镇人口由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2008年4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钒钛之都”,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矿产资源富甲天下。在攀枝花境内已发现矿种7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9种。其中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67亿吨,铁储量占全国的16%,钒储量占全国的59%、占全球的11%,钛储量占全国的93%、占全球的35%;煤炭保有储量5.6亿吨;伴生有钴、镍、铬、钪、镓、铂金等稀贵金属,还蕴藏着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及花岗石、石灰石、粘土矿、石墨、汉白玉等非金属矿产。

  水能资源高度富集。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三条主要干流纵贯全境,全市年过境径流量达1102亿立方米,可开发量700多万千瓦。装机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是我国上世纪末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气候资源独具特色。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立体气候,造就了攀枝花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全市年均气温20.3℃,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日照时数2700多小时,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雨季集中在6~10月。由于冬春逆温效应显著,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农作物具有成熟期提前、反时令生长、品质提高、晚熟上市等特点。“南方的热量,北方的光照”造就了攀枝花独特的“大地温室”,呈现出南亚热带至北温带多种热量组合,形成了多种动、植物共栖共生的生态环境,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前景十分广阔。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境内生息繁衍的动物有264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19种。植物190余科、900属、2300余种,药用植物、油料植物、香料花卉植物等种类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2.7亿年前遗留下来的,被生物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的攀枝花苏铁,成片生长,达23万余株,年年开花,雌雄竞放,举世称奇,与恐龙、熊猫并称“巴蜀三宝”。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以天坑地漏、高峡平湖、阳光温泉、溶洞奇观等共存一地、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观,布局精巧、神秘奇异的大三线工业文明景观,融川滇风情为一体、兼具本地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特,内涵丰富。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攀枝花与丽江、泸沽湖等著名景区紧密相连,优势互补,旅游及旅游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西部大开发攀枝花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

  2000年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攀枝花国民经济和社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连上台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1999年,攀枝花GDP为112.28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09年达到了424.08亿元,是1999年的3.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分别比1965-1977年、1978-1989年、1990-1999年三个阶段的平均增速快3.7、4.3和1.2个百分点。攀枝花一天创造的财富,1999年为3076万元,2008年突破1亿元关口,2009达到1.16亿元,是1999年的3.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99年为10495元,2009年迅速提高到36562元,是1999年的3.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1.1%。在全省21个市州中,攀枝花市经济总量排第1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第1位。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199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为8.65亿元,到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已经突破50亿元,达到51.16亿元,是1999年的5.9倍,年均增长19.4%。

  深化资源开发力度,特色经济不断壮大

  西部大开发以来,攀枝花市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高起点布局,高效率开发,向高附加值转化,坚持做大做强特色经济。

  特色农业渐成规模。攀枝花市充分利用特殊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已经形成了以优质稻为主的商品粮食基地、优质石榴基地、优质早春枇杷基地、优质烤烟基地以及晚熟芒果基地、早熟优质脐橙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2009年,全市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30.96万亩,水果总产量12.17万吨,其中:芒果种植面积14.73万亩,产量3.75万吨;石榴种植面积1.43万亩,产量0.95万吨;枇杷种植面积3.61万亩,产量0.51万吨;樱桃种植面积1.84万亩,产量0.39万吨。与1999年相比,水果产量增长3.23倍,油料产量增长2.64倍,烤烟产量增长90倍。

  钒钛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钒钛经济”的新思路,在强力支持攀钢作为钒钛产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依托钒钛产业园区,发展钒钛产业集群,建设了攀枝花钒钛工业园区、白马工业园区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园区。钒钛资源开发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拥有了国际领先的钒产品生产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世界第二大的钒产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含钒钛钢生产基地。2008年被授予“中国钒钛之都”称号。随着高钒铁、高钛渣等钒钛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钒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全市钒钛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生产高钛渣12.42万吨、钛白粉17.91万吨、高钒铁2.43万吨、钛精矿86.78万吨,全市已有31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钒钛产品。

  旅游业发展快速增长。充分利用冬季旅游优势发展旅游业,成功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市委、市政府以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金沙江漂流、二滩库区、红格温泉、米易龙潭溶洞、大黑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加强“攀西阳光之旅”宣传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川滇民族风情之旅”四大旅游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2005年攀枝花市成功举办了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旅游业硬、软环境建设,旅游经济日趋活跃。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34.77亿元,比1999年增长28倍,10年来累计旅游人数达3408万人次,星级宾馆12家,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11个。

  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上个世纪,我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布局偏重工,所有制结构单一,西部大开发以来,攀枝花市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三个转变”把资源转变为资本这个核心,切实推进优势资源开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重点,全市经济发展趋向优化。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攀枝花市是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开发攀西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建立完善国民经济体系而建设发展起来的资源性工业城市。由于特殊的开发建设背景和资源禀赋,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一直是“二三一”的结构。西部大开发10年,尤其是全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8.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2%。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66.2%,主导地位十分突出。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攀枝花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攀枝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已成为攀枝花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57.07亿元,十年年均增长22.3%;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7%,比1999年提升21.7个百分点。2009年,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6%,攀枝花经济增长已经从过去单纯依靠公有制经济逐步转向依靠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攀枝花市紧紧抓住被国家交通部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攀枝花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干线建设和提高公路等级,全力构筑“四纵三横”交通主骨架,建成了民用机场,成功开通了西攀高速、攀昆高速公路,对外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攀枝花市新、改建公路里程达到3257.71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由1999年的2367公里,上升为4385公里,增长85.3%。2009年公路客运周转量7.3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37.05亿吨公里,分别比1999年增长83%和5.2倍。境内铁路营运里程181.6公里,2009年铁路客运量219万人、货运量2416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42.2%和71.3%。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上世纪末的42平方公里,扩展到60.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70.19万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60%,在全省排第二位。西部大开发以来,完成了攀枝花公园、中心广场、阳光大梯道、商业步行街改造和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拓展的炳三区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一座现代化新城的雏形初步显现。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条件日趋优化

  西部大开发以来,攀枝花市认真实施“科教兴攀”战略,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2000-2009年,全市共实施科研计划项目11452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项,省级奖项136项,2009年攀枝花市成为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立了攀枝花钒钛研究院,筹建了攀枝花国家钒钛制品监督检验中心。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攀枝花市逐年加大科技投入,财政支出由1999年的2031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6340万元,增长2.1倍。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攀枝花已具备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善教育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74所,在校学生20.08万人,全市中小学及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1.17万人。教育支出加大,2009年,全市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达9.58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2.7%,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全市农村学校贫困学生肉食补贴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政策。200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8%,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和92.6%。普通教育水平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完成了攀枝花市43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村卫生室达44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80%。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5个,床位6933张,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3个。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已创建成国家三级甲等医院5所,群众的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每千人卫技人员数6.9人,每千人床位数6.21张,比1999年分别提高4.7%和16.5%。加快了新农合工作,2005年正式启动,现参合人数达46.61万人,参合率达到93.04%;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妥善处理非典、三聚氰胺奶粉、甲型H1N1流感事件。2008年7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文化、体育、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全市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52个村文化活动室全部建成,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组建了攀枝花市艺术剧院、攀枝花大剧院(攀枝花文化艺术中心)、攀枝花市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全民健身、科学健身进程加快,一批综合性体育场馆设施相继建成或改扩建,建成了激流回旋、射击射箭、棒垒球三大国家级体育竞训基地。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6%,广播覆盖率95.1%,电视覆盖率96%。现有文化艺术馆3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7.91万册。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随着攀枝花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6676元提高到2009年的14961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8.4%,可支配收入在全省排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2381元提高到2009年的5475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第3位。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44.31亿元,比1999年的71.77亿元增长2.4倍。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的实施下,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由1999年为5821元上升到2009年的10955元,增长88.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59元,增长2.36倍。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从耐用消费品看,彩电、电话等在城镇逐步普及,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2009年,城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达到110.35台,固定电话77.15部,移动电话148.86部,家用电脑由1999年的8台增加到47台,增长4.9倍,每百户中接入互联网计算机39台。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明显提高。2009年,农村每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由45台,增加到101台,洗衣机由35台增加到82台,电冰箱由6台增加到56台。

  西部大开发这10年,是攀枝花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改善最快的十年。攀枝花人民从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看到了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进一步增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个西部大开发十年,是巩固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初步成果的关键时期,对攀枝花来说既是一次思想观念革故鼎新的深刻变革,更是一次发展方式的全面创新。我们相信,攀枝花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