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第一、二、四集本站免登
第三集 深山古营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攀枝花的崇山峻岭中,相继发现了几座古军营。有啊喇乡营盘山的先锋营、得胜营,中坝乡的万宝营,大田的保兴营,金江的保安营,仁和的岩神营,新久的长营等。
这些古军营都建在金沙江两岸的制高点上,都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之巅。如仁和区啊喇乡的先锋营和得胜营,这两座古军营都修筑在海拔2270余米高的营盘山上。得胜营为主营,驻扎主力部队,先锋营为得胜营的附营,驻扎小股部队,主要起观察敌情、护卫主营、侧应主营的作用。营盘山主峰雄奇险峻,高耸入云,东面、北面均为悬崖峭壁,不可登攀,西面有崎岖小道曲折而上,南面略有缓坡。山中古树参天,藤蔓缠绕,雾气弥漫,得胜营就修筑于此山主峰之上,利用东面、北面天然屏障不修工事,仅在南面,由东向西修筑一道石砌坚固寨墙,防止敌人由南面缓坡进攻。而在西面仅修筑战壕,并设一烽火台,发现敌情燃烟以报。整个军营布局合理,约3平方公里,营内除少量供军官居住的干打垒营房外,其余大多为半地穴式营房供士兵驻扎。得胜营西侧最高峰上筑有先锋营。先锋营修筑在营盘山的最高峰上,此营仅1000余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均为悬岩,南面可以通行,工事构筑十分坚固,易守难攻,真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险。
其它几座古军营都是这样,利用山势地形修筑。并互为犄角,一处有事只要点燃烽火,其它各营均可发兵支援,在方圆几千平方公里之内,形成连环的整体攻防体系。
这些古军营究竟何时何人为何而筑?由于古代典籍和地方志上均无记载,也没有可靠的实物资料佐证,所以目前还不能正确的作出回答。经考古工作者对古军营附近的老人进行走访,了解到以下五种说法:
一说:“诸葛营”。有人认为是诸葛营。相传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中时,在渡过金沙江后在此修筑的大本营。此说在当地影响颇广。
持此说者还找出参照物,与得胜营遥相呼应的云南永仁县方山上有一古军营,这处古军营与攀枝花的这些古军营为同一时期的军营,而且也是互为犄角,共同构成整体军事设施的一部分。永仁县已将其确定为诸葛营,并正式公布为永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说:“孟获营”。也有人认为是孟获营。是当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孟获为对抗蜀汉大军,在此筑营。
三说:“蛮子营”。有人说这是古代少数民族修筑的山寨。曾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在这些山上筑寨而居,后迁走。
四说:“官军营”。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官军为了征讨贼寇而修筑的屯兵营盘。
五说:“草寇营”。有人说这是古代草寇在此落草,占山为王而筑的营盘。
根据以上五种说法2004年10月,由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组织召开了首次“攀枝花古军营”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又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推断。
关于诸葛营。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事发生在约1800年前。蜀汉大军平定南中,在这一带滞留有半年之久。此说理论上可以成立,但苦于找不到实物资料证明,还应存疑,留待以后进一步论证。
关于孟获营。孟获长期经营南中,在这一带遍设军营也是有可能的,但也需要实物资料证明。
关于蛮子营。此山头,无田地可种,无草场可放牧,不适宜生产、生活。因此,不可能为民间村寨,故,排除“蛮子营”自然村寨的说法。
关于官军营。何时的官军为何在这一带设置军营?
这个问题又引出几种假定:
与唐王朝相始终的南诏国在这一带修筑的军营。南诏国时期这一带是南诏对抗唐王朝和吐蕃政权的前沿地区,南诏统治者在这一带修筑军营屯兵,以对抗北面的唐王朝和西北面的吐蕃政权。
与宋王朝相始终的大理国修筑的军营。大理国段氏灭南诏国后,在南诏国的基础上建立大理国。这一带也是大理国对抗宋王朝的前沿地区,大理国在此修筑军营屯兵对抗中原王朝。
明王朝沐英所部军屯时修筑的军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付友德、兰玉、沐英统兵三十万进剿云南,次年付友德、兰玉搬师回朝,沐英所统二十万大军留驻云南,实行军屯,部队分散云南各地驻扎,并开垦荒地,这些军营为他们所筑。
清朝时期进剿杜文秀农民起义军的官军所筑军营。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杜文秀,打出“响应南京太平天国之号召,革命满清”的旗号起义。义军迅速占领滇西北十余县,清王朝急忙调集大军进行征剿,这些军营为清军所筑。
关于草寇营。清咸丰年间至清同治年间,云南回族起义军首领杜文秀所属王大五部曾在这一带活动,时间长达十余年,当地人称之为“长毛造反”。这些军营为杜文秀之王大五部所筑。
茫茫的群山延绵不绝,在这一望无际的群山之中掩藏着多少古代的腥风血雨。攀枝花这批古军营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社会、古代军事设施、古代军队建制、古代军屯、以及古代移民史、人类迁徙史、民族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