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3)

2007-03-08 08:49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三、2007年的政府工作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市委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上述要求,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预期目标确定为:地方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3.5%,力争达到14.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把握全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竞争优势,引领工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7%。

  推进企业创新。加快完善鼓励与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出抓好钒钛新材料和清洁能源、生物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壮大优势产业。按照工业集群化的要求,抓好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产业链横向整合、纵向延伸和侧向带动,促进钒、钛、钢铁、煤化工、磷化工等产业链的完善和壮大。加快推进钒钛产业园区,西区民营经济示范区,白马、新九、安宁工矿区等各级各类工业聚集区和集中区建设,逐步形成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创新成果快速孵化、特色工业集中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项目建设。推进白马铁矿、离子膜烧碱、海绵钛、四氯化钛、金红石钛白、新型干法水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时竣工投产;促进烧结系统技术改造等技改项目达产增效;完成二石线二回路输变电、盐水河一级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加快宝鼎煤矿接替资源勘查、桐子林水电站、220KV新钒、仁和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做好观音岩水电站、金沙水电站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着重抓好以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西区和攀钢、攀煤、环业公司等企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力度,逐步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协调服务。建立企业、园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服务机制,切实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预警预测及分析制度和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经济运行中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能源、运输、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统筹协调,努力缓解供需紧张矛盾。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6%。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精做优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生物产业等五大产业,蔬菜产量达到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7.4万吨,水果产量8万吨以上,粮食和烤烟稳步发展,力争建成10万亩的小桐子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紧紧围绕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积极引进、培育一批效益好、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继续抓好试点村建设。采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加大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建设力度。根据各村的资源特点,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搞好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切实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提高试点村的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竹河水利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切实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和安宁河堤整治。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六小工程”,新解决3.5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新建沼气池1.1万口。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及农村小水电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建设力度,建成县级水泥路105公里、乡村道路120公里,新建乡镇客运站点4个、乡镇客运小码头2个。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增长新优势

  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增加就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档次和水平,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

  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我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启动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旅游精品建设步伐,重点抓好红碧滩生态旅游示范区、桐子林湖区水上休闲运动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四大旅游品牌和攀枝花—格萨拉—泸沽湖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不断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品味。充分利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城市名片,切实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有效拓展客源市场。

  加快传统服务业发展。整合商贸设施、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等商业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消费服务。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客货站场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业。积极开发特色餐饮,促进餐饮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稳步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推进川云西路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攀西烟草物流中心和市粮食物流中心。加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各类中介组织,规范中介组织市场行为。丰富繁荣社区服务业,努力提升社区服务社会化、网络化水平。鼓励发展法律服务、会计、会展服务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四)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不断强化城市功能,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建成国家卫生城市,为2008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基础。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认真开展控制性详规及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核和竣工规划验收制度,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和城市路网建设,完成大渡口污水处理厂、东风人行天桥、清香坪经济适用房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炳仁路后段、滨江路上段、清香坪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建设福利院经炳二区至滨江路道路、华南大桥、“四季花城”连接线、五十一经济适用房连接线等;做好弄攀路、沿新路、密地二桥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切实加强对外大通道建设,继续做好西攀、攀田高速公路建设协调工作,重点抓好丽攀、攀昭高速公路和丽江—攀枝花—昭通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开工建设攀田高速公路总发连接线、鱼塘连接线和省道310红格过境线。加快法垭路、陶花路、倮密路等矿区公路建设,建成临江路、巴斯箐、陶家渡、新农村公交中心站等一批城市公交站场设施。

  深入推进“双创”工作。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开展以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世行贷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不断巩固和发展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确保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既定目标。扎实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机动车尾气防治、道路运输抛洒污染、建筑施工扬尘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推进土地资本运营,认真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切实推进国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保障经济建设用地。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整顿规范矿业秩序。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小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深入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整治和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五)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激发创新和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代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巩固和加强金融生态区建设。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启动林权改革试点,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公司制改革、兽医体制改革、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水利体制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用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一批与我市产业链相衔接、与结构调整相融合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的战略性大项目,在项目推动的基础上实施产业推动;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建立重点项目从洽谈、跟踪、签约、开工到竣工的全过程责任约束体系,保证项目签约成功率、外资到位率,实现到位资金100亿元。鼓励重点企业争创出口名牌,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和附加值;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区域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五市州经济区互动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六)做好财税金融工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提高财政决策、执行、服务、调控和创新能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强化财税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加强财税工作。强化税收征管,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培植并拓宽财源,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财政政策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控功能。把握支出导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城乡公共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搞好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信贷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业内控机制,引导金融业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运行。

  (七)协调发展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抓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攀枝花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以实施“七创”为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增强城市精神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