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第二十三个教师节,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教育系统掀起学习温家宝总理和省委书记杜青林、省长蒋巨峰对成都市武侯实验学校李镇西校长来信的批示精神的热潮,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攀枝花市教育局于8月30日、31日联合召开了全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座谈会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座谈会,本报刊发部分代表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范晓红(市十一中小校长):李镇西校长6月底给温家宝总理写信,7月31日,我们共和国总理就此作了重要批示,8月8日、9日我们省委书记和省长分别就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8月27日市教育局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议,认真传达、学习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8月30日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召开座谈会,学习、畅谈、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精神……一名普通学校校长的书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受到共和国总理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回应,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我们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李镇西校长怀着新教育之梦,带领着他的新教育团队,用他的“五个一”工程,不断提升教师素质,熏染学生,改变家长,书写平民的教育历史。李镇西校长的伟大体现在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将托付起这个国家命运的下一代人真心的关注,用爱心打造了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样板,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我作为与李镇西校长所处环境相似的一所以农民工子弟为主的薄弱学校校长,我所承受的不仅是要迅速改变落后学校现状的压力,更要承受让她再上一层楼的精神负荷,这样的挑战我以前未曾经历。非常感谢市教育局给了我勇气,给了我们学校大力扶持,使我们这所学校在短短的两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普通的平民子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用事实说明了市教育局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作为一名教育事业的探索者,虽然我做得还不够,但我会不懈努力,用心做教育,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周红梅(市三十二中教师):学习了李镇西校长写给温家宝总理的信和总理的批示后,我既感动又激动。李校长在给总理的书信中,详细阐述了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的宝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工作的32中地处矿务局,优生流失情况严重,面对这种现状,应该怎样提升自我,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挽留住这些优生呢?李校长的每天“五个一”给了我很多启示,如果我们都能像父母关爱孩子那样去爱学生,那么,班级肯定是稳定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前人不是总结过“亲其师,信其道”的经验吗?当然,教育学生仅仅凭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社会、家庭、学校组成多元化教学,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影响家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个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并有一定的教育技能,那么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就事半功倍。 王进勇(东区教育局副局长):学习了李镇西校长给温家宝总理的信和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后,让我们觉得攀枝花教育有希望,增加了做好基础教育的信心。“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这三件事是每个教育部门、每所学校长期做的工作,也是一直想做好的工作。我们认为,在“关爱孩子”上,要心存爱心,心存感情,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现在城区学生的结构相当复杂,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等增多。现在学制改革,小学增加一个年级,东区教育资源非常紧缺,设备设施不够,甚至连教师都不够,而且农民工子女非常多,现在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就有6000多人,相当于东区学校学生人数的六分之一。在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东区不仅实现了“两免一补”,而且已经实现了“三免一补”。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东区专门成立了一个“残疾儿童教育示范点”,建立了残疾儿童的教育网络,辐射区属的各个学校。在“提升教师”上,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大培训力度,形成浓厚氛围,让教师在岗位上成才。要完善各类人才考核培养奖励机制,增强社会对教师的理解。目前,我们对教育优先发展充满希望,也充满信心,原攀钢、十九冶和东区三个版块的学校实现了顺利合并,平稳运转,就投入而言,2006年投入3000多万元,2007年又投入近8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我们坚信在市教育局、东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兄弟县(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东区的教育事业会发展得更好。 罗虞华(民进攀枝花市委副主委):民进会员主要来源于教师。中共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攀枝花教育,攀枝花市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情况下,教育积累了很多难题、问题。近年来,教育发展快,老师待遇得到很好解决。“提升教师”是个长期的艰巨任务,教育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提升教师上还应下大功夫。市教育局在“关爱学生”方面抓得很紧,做了大量工作。“影响家长”要发挥学校、老师的作用。人民对教育是满意的,希望攀枝花教育越来越好,一年一个新台阶,今后在全省领先。 谷才华(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处长):攀枝花从市县两级财政来看,对教育非常重视,投入逐年增大,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近几年来,做了不少的工作,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顺利的实施;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设施得到不断改善;三是“两免一补”力度加大,中职贫困学生补助标准提高,体系逐步建立,财政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这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关爱。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使用好教育资金,加强监督管理,把钱用在刀刃上,使它发挥最大效益。 陈天顺(盐边县渔门中学校长):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在我读了李镇西校长给温家宝总理的信件,并看了温总理、杜书记和蒋省长的批示后,有如下三点感慨:一是非常震撼。就攀枝花农村教育看,正好有许多方面与成都的武侯实验中学相似,并还有不少特殊性。我曾作过统计,我市的农村学校:独生子女占11%;留守儿童占15%;农民工子女占3%;单亲家庭子女占4.6%;民区学生占17%;三残儿童占1.3%;孤儿占0.1%;少数民族学生占22%,很多实际困难困扰着我们,而李镇西校长的探索,对我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和有益的帮助。二是非常感动。李镇西校长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给共和国总理去信,竟然得到温总理的高度重视。这无疑给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以鼓舞和信心,对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有重要影响。特别重要的是,“平民教育”的教育思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三是非常有信心。渔门中学校是一所有3000多名学生的农村中学,我们将以“平民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以李镇西校长为榜样,努力做好农村教育工作,为攀枝花农村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曾经荣(市人事局党总支书记):代表人事、编制部门向全市教师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一是要认真贯彻好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研究攀枝花教育新情况;二是要开展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服好务,全心全意支持教育发展;三是要继续做好教育系统的矛盾化解、上访等工作;四是要认真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主题活动,为攀枝花教育发展、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严林(市十四中校长):学习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让我们既激动又倍感责任重大。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平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很不够。通过今天的座谈,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应该是园艺师。现在学生个体差异太大,教师不能象园丁一样整齐划一,应象园艺师一样根据个体特征打造成一件件艺术品。教师应履行“通勤车”的职责。只要学生一进入学校,我们教师就应该高质量地、安全地把所有学生从这一站“运”到下一站,这样才是坚持了大众教育。挽救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等于拯救一个家庭。普通学校的学困生较多,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知道“挽救一个学困生,等于拯救一个家庭”的真谛。 曹庆慧(米易县民族中学校长):今年六月,有幸近距离接近李镇西校长,他的一堂讲座深深的折服了我。钻进书店,我如饥似渴的拜读他的作品,他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饱含了他对教育、对孩子的一片真诚。今天,怀着敬重的心情学习了李镇西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信,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流露出他对教育厚重的情感,他用“提升教师、关爱学生、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把学校、学生、家庭紧密联系起来,带动全校教师走在了教育前列。李镇西校长是我们教育人的骄傲,他的睿智和情感唤起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惠民莫过于教育。一封校长的信,我们尊敬的共和国总理亲自批示,我们的省委书记、省长作出重要指示,这是对教育的最大重视,这也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大肯定,我们教育人倍感幸福。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平民教育之路大胆直面当前教育的最大困难,遵循了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这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平民教育这块有缺口的桶板,我们只有坚持走平民教育之路,努力将这块桶板的缺口补上,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田宜彬、毕光明、吴志先、岳林先、熊朝美(农民工子女家长):感谢党和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优惠政策,感谢各位领导、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读书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把子女送到学校很放心,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进步,这都是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文化水平不高,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学到新知识,在此真诚的祝福广大教师教师节快乐! 姜重明(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温总理的批示不仅是对办学经验的总结,更是指出了办学方向,意义深远。教育的难点、关键在农村,攀枝花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市农村教育发展较快,有些工作具有创新和突破,不少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形势喜人,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各级党委、政府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大;三是全面推行聘任制,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尽管我市农村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农村教育薄弱的现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下步关键是要提高认识,真正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抓,要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