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钒钛之都”在这里崛起

2012-05-25 17:12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杨荟琳 阅读

     4月18日,对攀枝花钒钛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日,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钒标准化工作组、钛标准化工作组在攀枝花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攀枝花正式取得全国钒钛制品标准制(修)订主导权。

     近年来,当钒钛产品的消费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时,攀枝花审时度势,勇挑建设“中国钒钛之都”的重任,并将其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攀枝花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涵盖钛原料、钛白粉、钛金属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放眼未来,钒钛产业千亿元级的发展目标,必将为攀枝花增添新的实力和魅力。

     “做精”与“做大”并进

     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

     攀枝花,地处中国西部腹地,境内资源富集。

     20世纪60年代,当钢铁产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指标时,攀枝花勇立潮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用国外专家公认的呆矿生产出钢铁,并逐步发展成为“百里钢城”。

     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挺进,党中央、国务院对攀枝花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莅攀视察时曾指出,如果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只用于钢铁生产,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怀揣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嘱托,攀枝花踏上新的发展征程,并在做精钢铁、做大钒钛的睿智取舍中,实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长期以来攀枝花城市生活设施与工矿厂区犬牙交错,用地混杂、相互干扰等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为此,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等,并将工业布局调整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实施工业项目“退城进园”。同时,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目录》《关于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工业发展鼓励、限制和淘汰类目录和项目“进退原则”。

     2001年,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破土动工。如今看着园区内纵横交错的道路、鳞次栉比的厂房,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山坡。2011年,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余亿元,工业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攀钢、钢城集团及一大批民营企业的钒钛资源深加工项目纷纷入驻,园区已成为攀枝花钒钛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钒钛产业园区仅仅是一个缩影,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区格里坪工业园区、仁和南山循环经济开发区、米易县白马工业园区、盐边县工业园区……在一个个特色鲜明、工业布局优化的园区推动下,攀枝花工业总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和优化。2011年,全市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34.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3%;钒钛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5%,钢铁产业比重下降到39.6%。

     科研与项目共融

     从“一支独秀”到“百花齐放”

     钒钛产业以“高、精、尖”著称,受技术的制约,2003年以前,攀枝花仅有攀钢一家企业从事规模化钒钛资源深加工。攀枝花钒钛产业要实现更大、更快的发展,仅靠攀钢一家企业显然远远不够。为此,攀枝花一手抓科研,一手抓项目引进、培育。

     为了摆脱“站在黄金上的穷汉”的尴尬形象,2003年,盐边县按照“抓思路、抓载体、抓项目、抓推动”的要求,毅然将境内23个矿山企业整合为2个,并进一步加大项目引进力度。随着一立、龙蟒等一大批企业入驻,该县逐步形成了钒钛磁铁矿采选、氧化球团、钛渣冶炼、钢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2009年,盐边县钒钛磁铁矿产值占到全县县属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钒钛磁铁矿生产能力由7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