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这是我市与海绵钛“走”得最近的一家个体私营企业——2006年,四川恒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进入海绵钛生产领域。
9月19日,刚走进四川恒为制钛科技有限公司氯化工序厂房,三个硕大的锥形炉及工人们井然有序的操作场景呈现在记者眼前。作为我市第一条海绵钛生产线,在项目投产过程中,势必面临工艺、设备、人员之间的磨合问题。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企业负责人给记者说的最多的就是技术难题的攻克。 “今年8月20日中午,我们在氯化工序试车中,2号收尘器底部密封垫出现了泄漏事故,要不是生产一线的干部职工身先士卒、奋力抢险,氯化工序试生产将会停滞,就意味着海绵钛项目投产将受影响。”该公司总经理刘洪贵向记者介绍到:“富钛料进入沸腾氯化炉后,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与氯气反应,形成气态的四氯化钛,再经收尘器除去高沸点杂质后,进行冷冻淋洗,最终形成液态四氯化钛,整个过程均在密闭设备中进行。收尘器的标准温度为136.6℃,低于这个温度,四氯化钛将由气态变为液态,沉积在底部,影响正常生产。” 回忆当时的情形,刘洪贵告诉记者,由于收尘器第一次投入使用,温度达到理想状态需要一个过程,在试车中,沸腾氯化炉输出的气态四氯化钛在收尘器中发生液化,部分液体沉积底部,渗漏的四氯化钛与空气接触后立即产生大量烟雾,数分钟后收尘器底部已是烟雾弥漫。接到险情后,该工序负责人立即赶往现场,此时,肉眼已辨别不出泄漏口的具体位置。为尽快排除故障,该负责人穿戴上防护用具,率先奔向收尘器,寻找泄漏口并堵塞,即使四氯化钛液体将其胳膊烫伤,仍然没有后退。在他的带动下,职工们也纷纷加入抢险队伍,半小时后,大家成功排除了故障。 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攻克,企业在不断磨合中一步步向海绵钛靠近——今年10月,该公司第一条、也是全市第一条海绵钛生产线将正式投入生产。
纵观我市钒钛产业的发展,倾注了数代国家、省、市领导的关怀,凝聚了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离不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参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市钒钛产业是在共融中催生裂变。2006年,全市钒钛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其发展轨迹印证了市委提出的“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市钒钛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 2003年,随着民营企业进入钒钛磁铁矿深加工领域,我市钒钛产业已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安宁铁钛与攀钢携手共谋发展以及龙蟒集团煤基直接还原、恒为制钛科技有限公司海绵钛生产等项目的稳步推进,使我市钒钛产业呈现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格局,集群效应初步呈现。 截至目前,17家钒制品企业共同组成了我市钒产业集群,且五氧化二钒、五零钒铁、八零钒铁、氮化钒四大产品齐全,生产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2006年,全市生产钒渣18万吨,五氧化二钒1.23万吨,钒铁9800吨,钒氮合金约956吨,实现销售收入约23亿元。我市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钒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在钛产业发展方面,通过不断发展,我市钛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全市涉钛企业已达65户,涵盖了钛精矿、钛渣、钛白粉、四氯化钛、海绵钛、纳米二氧化钛等钛化工、钛金属两大生产流程。2006年,全市实际生产钛精矿80万吨,钛渣4万吨,钛白粉3.5万吨,纳米钛白100吨,其中,钛精矿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全年钛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11亿元。我市已成为国内最大、国际上最重要的钛原料基地。 在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同时,我市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也取得了新突破。2006年,我市钛精矿由过去的年产10万余吨,提高到了80万吨,并在钒钛磁铁矿中成功回收、利用了铜、钴、镍三种金属元素,生产出了阴级铜、氯化钴、碳酸镍。 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的关键。经过几代攀枝花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我市钒钛产业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攀钢的三氧化二钒和高钒铁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市拥有全国唯一的酸溶性钛渣生产硫酸法钛白生产线等。 截至目前,作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内最大的钒钛产业科研机构——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在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共取得科技成果1500余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0余项,荣获国家、省(部)、市等各级科技进步奖10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且开发的多项钒钛技术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攀枝花学院的四川省钒钛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我市面向国内外的科研奖励政策和五个有关高钛型高炉渣提钛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都为钒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对鼓励发展类的钒钛产业,我市还推出了财政补助配套设施、地方税收优惠等措施,出台了《攀枝花市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在项目审批、核准、环评等方面,将其纳入“绿色通道”,在严格标准的情况下,简化办事手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市委响亮地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为钒钛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此外,我市还不断充实、完善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进入钒钛开发领域提高了资金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