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对西部钢铁重镇攀枝花而言是个考验:全国大型钢企排行榜上,攀钢排名已跌至16位。 国家钢铁工业重新布局渐趋明朗,大企业纷纷投石问路,谋划市常先是武钢问话攀钢,释出兼并意向,而后重金并购昆钢,虎视于侧;后有重钢挥师南下,意欲问鼎西昌,险成包抄之势。 面对客观形势,攀枝花有何动作? 资源之“痛” 钢铁,成就了攀枝花。钢铁,又制约了攀枝花。 对资源曾经的误读,导致一座城市长期过度依赖于一个企业。其结果,攀钢出产钢铁,攀枝花拿得出手的也只有钢铁。 攀枝花有丰富的资源:钒钛磁铁矿资源总量98亿吨,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1%,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钒钛。 现实却令人担忧:到2006年,攀枝花290亿元GDP中,钒钛仅占10%强。放着丰富多样的资源,没有构建起丰富多元、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资源优势与产业弱势成鲜明对比。 问题不在资源,在于长期没有转变的资源开发模式及其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触目惊心。专家推算,仅攀枝花现有5000多万吨高炉渣里,可回收的二氧化钛约有1200万吨左右。但是,高炉渣目前仍被大量简单开发成建筑材料。 强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布局,关键是规划与监管。如果资源开发仅仅依赖于企业,任其自生自灭,势必埋下“病”根。 市场之变 市场如今青睐钒钛。 2005年,中国由钒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钒钛的世纪,尤其发达国家,钢铁的巨大需求,将逐步转变为对钒钛的激烈竞争。 事实摆在面前:2005年,钒钛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每吨30—50万元,钢每吨为5000元,二者之差最高时达百倍之巨。同年,攀钢钒产业以不到5%的资产,不到1万吨的产量,创造出了可与600万吨钢的利润相媲美的效益。 竞争凭实力说话。几年前与攀枝花并肩起跑的包头,转眼间把对手甩在身后。其他后来居上的资源型城市,大多以集群战略,推动钢铁及其关联产业前行。 对比之中,攀枝花反观自身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固守“钢铁经济”,竞争缺乏后劲。 毅然“转身” 资源开发,“瓶颈”不仅仅是技术,更在于资源观的重新审视,以及开发模式的科学创新和发展目标的精确定位。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到,“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增强跨越发展的优势”。随后,四川“十一五”期间,钒钛工业产值1000个亿的目标明确提出。 资源还是依托、产业还是基础,创新才有出路。攀枝花备感责任重大。 依托攀钢打造全新的钒钛工业基地,依托省级钒钛产业园区打造钒钛产业集群,依托民营钒钛企业促进钒钛工业多元链式发展——攀枝花跨越发展的三大创新核心理念由此提出。 攀枝花毅然“转身”,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 新开发模式 2007年春节前后,国内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第一条生产线由民企龙蟒集团研发成功。信息甫出,刺激了攀枝花众多钒钛生产企业已绷紧的神经:落后将被淘汰。 9月17日,宏达集团攀枝花市签订框架协议,投资80亿元与参与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保证钒钛资源就地加工不外运。这个协议不仅体现了攀枝花多渠道引进,多元参与钒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图,更释出一个重要信息:资源就地转化增值的全新开发模式已经确立,“输出财富,留下贫穷,输出资源,留下污染”的粗放开发模式行将终结。 搭平台、垫基储攻技术、破难关,攀枝花钒钛资源开发正紧锣密鼓。 攀枝花绘就未来蓝图:到2010年,攀钢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精品钛原料基地和特色钛产品生产商。全市钒资源回收率达到55%以上,钛资源回收率达到20%以上,年产钛精矿200万吨左右、钛材万吨以上,钒钛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 依托钒钛,再造一个攀枝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