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规划纲要

2008-11-12 22:3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综合 阅读
 攀西地区蕴藏的钒钛、稀土等重要金属,是关系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实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带动西部大开发,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提出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是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一、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的重大意义
    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关心、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取得较大成就,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在新时期,总结攀西资源开发的经验,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创新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
    钒钛储量巨大。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的远景资源储量为90.6亿吨。其中,钛资源储量约6.2亿吨,居世界第一位;钒资源储量约1856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多种资源共生。攀西地区稀土资源丰富,储量240万吨(REO),居全国第二位。除钒钛外,攀西地区还蕴藏铜、铅、锌、钼、铬、钴、镍、铂、石墨等十几种战略资源,储量丰富,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水能资源丰富。攀西地区可开发水能资源超过4000万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总量的15%。除二滩电站330万千瓦机组已全部投产外,瀑布沟、锦屏一级、二级、溪洛渡等多个大型水电站正在建设。其中,建设规模超300万千瓦水电站达8个。
    资源匹配良好。除钒钛磁铁矿丰富且分布集中外,攀西地区还拥有与钒钛磁铁矿开发匹配的煤、熔剂灰岩和白云岩、盐、磷等多种非金属矿藏及工业用水资源。资源匹配条件好、组合优势突出是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的特色。
    (二)重要的战略地位
    钒钛是稀缺的军工材料。钛材在飞船、飞机和舰艇制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际上将钛材占金属材料的比重,作为衡量军用飞机性能的重要标志。钒也愈来愈多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激光防护、核反应堆、超硬材料等高科技领域。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我国对钒钛的需求量将显著增长。
    钒钛是高性能民品材料。钛白粉是性能优良的重要颜料,钒钛基储氢合金和超大容量钒电池是极具前景的新能源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钛已大量用于运动器材、生物医用材料和汽车生产。钒在磁性材料、超导、医药、玻璃、陶瓷等方面应用广泛。
    攀西钢铁具有特殊地位。攀西地处祖国西南内陆,保持与钒钛资源开发配套的钢铁生产能力,强化含钒钛钢、重轨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对于确保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强大的带动作用
    促进开发模式创新。实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现以钢铁为主向以钒钛为主的重大转变,加快技术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运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集约发展,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将促进四川乃至整个西部资源开发模式的创新。
    带动少数民族发展。攀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加强攀西战略资源开发,使整个攀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将直接或间接增加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就业机会,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少数民族共享资源开发的成果。
    推动全省经济发展。随着战略资源的开发,攀西地区将成为四川经济新的增长极,必将显著增强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四)现实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高技术尤其是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钒钛、稀土产业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大规模展开,应用空间不断拓展。美、德、日、俄等国家已着手加快推广钒钛稀土的研发和应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我省近年来钒钛、稀土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国家赋予攀西资源开发的历史使命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立足于发挥攀西资源优势和已形成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业基础,加快攀西战略资源的创新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开发水平
    1、钒资源开发成绩显著。目前已建成年产钒渣30万吨、钒制品(以五氧化二钒计)近3万吨的生产能力,钒制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5%。攀西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0%。掌握了从提钒到钒制品生产的一系列先进技术,攀钢集团已成为世界第二、国内第一的钒制品生产企业。
    2、钛资源开发明显不够。现已形成年产钛精矿108万吨、钛白粉16万吨的生产能力。尽管在全国占有一定份额,但钛资源的利用率仅为31%。钛产业目前仍以钛精矿等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钛材、钛合金、高档专用钛白等产品仍为空白。
    3、稀土开发初具规模。目前全省稀土冶炼分离能力约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但产品以稀土精矿等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2006年全省稀土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出口创汇1789万美元,产业规模偏小。
    4、钢铁生产规模与未来钒钛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攀西地区经过近四十年的资源开发和滚动发展,钢铁产量位居西部第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和西部最大的板材、无缝钢管及特殊钢生产基地。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钒钛需求的不断扩大,现有钢铁工业规模偏小,难以满足未来钒钛产业发展的原料需要。
    (二)存在问题
    1、运力矛盾突出。攀西资源开发的大宗货物必须依赖铁路运输,成昆铁路作为攀西地区唯一的铁路干线,目前运力已完全饱和,严重制约攀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开发方式粗放。攀西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程度较低,部分矿区存在的无序开采、采富弃贫等问题突出。矿石冶炼长期以炼铁为主,钛回收率低,铬、钴、镍、铂等金属未得到很好综合利用,大量尾矿和高炉渣堆弃,既浪费资源,又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3、技术瓶颈制约。目前,攀西钒钛资源开发的一些关键技术仍未突破,制约钒钛产业向高端发展。此外,金属钛、钒功能材料、高档专用钛白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也明显滞后。
    4、有效竞争不足。攀西资源长期在封闭环境下进行开发,资源的开发受体制和一些政策限制,在技术引进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受到制约,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制约产业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
三、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从钢铁为主到以钒钛为主的转变,实现从单一资源开发到综合利用的转变,实现从粗放型开发到集约型开发的转变,实现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到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按照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最终目标,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要在2010年和2015年分别实现以下阶段目标。
    1 、主要产品目标
    ——2010年,钒制品5万吨(以五氧化二钒计),钛精矿150万吨,钛白粉35万吨,钛材0.8万吨,稀土产品3万吨,铜10万吨,锌15万吨,镍1万吨,钼1500吨。
    ——2015年,钒制品8万吨(以五氧化二钒计),钛精矿300万吨,钛白粉70万吨,海绵钛5万吨,钛材达到3万吨,稀土产品达到5万吨,铜20万吨,锌25 万吨,镍3万吨,钼3000吨。按照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要求,形成相适应的配套钢铁生产能力。
    2、结构优化目标
    以开发金属钛、高档钛白和钒精细化产品为标志,努力发展钒钛高档产品,不断延伸钒钛产业链。
    ——2010年,钛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限制硫酸法钛白产能过快扩张的同时,钛白粉产量中高档钛白的比重达到50%以上;高档产品占全部钒制品的比重达到50%左右(按折五氧化二钒计);大力发展替代进口的精品钢材,钢材板管比提高到70%以上;稀土单一金属和深加工产品占整个稀土生产的比重达到40%。
——2015年,钒功能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氯化法钛白、钛材及钛基复合材料等高端产品占整个钛产业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钢材板管比提高到80%以上;稀土单一金属和深加工产品占整个稀土产业的比重达到80%。
    3、经济效益目标
    ——2010年,钒钛钢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实现利税3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0亿美元;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5%、钛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40%。
    ——2015年,钒钛钢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实现利税5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60亿美元;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钛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
    4、节能减排目标
    ——2010年,外排废水合格率达到100%,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0.72吨标煤,吨钢耗新水降到6吨以下;钒钛磁铁矿尾矿回收利用率达到40%。
    ——2015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经济模式,外排废气合格率达到100%,钒钛钢铁产业节能减排指标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钒钛磁铁矿尾矿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三)创新开发的重点
    1、创新资源开发模式
    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加强资源开发的政策引导和调控,提高开发利用钒钛磁铁矿、稀土矿等战略资源的进入门槛和准入条件,对矿山和冶炼企业明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约束性指标,增强资源对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研究探索推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造福当地群众。
    充分利用好现有矿山资源,严格限制新开矿区,加快矿山资源整合,推进合理布局,逐步建立完善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优先支持产品附加值高、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具有战略开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各类投资主体,实现战略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
对矿产、水、电、煤、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通过竞争、比选等方式,向优势企业配置,研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的退出机制。
    2、优化产品结构
    ——大力提高钛产品档次。努力发展高品质富钛料、金属钛、钛材、钛合金以及高档专用钛白、氯化钛白等精细化工产品,推动钛产品结构和技术升级。
    ——全面扩大钒产品用途。加快钒基储氢合金、钒电池、钒功能材料、高效钒催化剂等新产品研发,不断扩大钒产品的应用领域。
    ——积极开发其他有色金属。合理采选和分离稀土资源,发展稀土深加工产品,提高生产集中度,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加强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努力回收铬、钴、镍、铂等金属;
    ——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按照与钒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以矿石可持续供应能力确定钢铁产量,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精品钢材,提高板管比,不断扩大替代进口。
    3、加强技术攻关
    ——突出重点项目。针对攀西资源开发面临主要的瓶颈,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攻克一批对攀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具有战略作用的重大基础关键技术。一是关键技术项目,主要是高钙镁钛精矿制富钛料,以攀西钒钛磁铁矿为主的四氯化钛、海绵钛及钛材加工工艺开发,钒功能材料及制品,煤基直接还原新流程开发和产业化等重点攻关项目。二是共性技术项目,主要是钒制品清洁工艺、钛白环保技术等重点项目。三是前瞻性技术项目,主要是电解金属钛、高档专用钛白、钒钛磁铁矿伴生有色金属回收等重点项目。
    ——完善技术平台。在现有国家技术中心基础上,抓紧建设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建设国家钒钛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同时,建成一批省级技术中心。
    ——强化研发支撑。充分利用中央在川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的科技优势以及省政府与国防科工委、科技部、中科院等部委和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的契机,加强技术研发,强化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的科技支撑。
    ——加快成果转化。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国外,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推动钒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发展循环经济
    ——综合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钒、钛、铁和其他有色金属的回采率,坚持表内矿和表外矿整体开采,禁止无序开采和采富弃贫。大力支持利用尾矿、高炉渣、废水、废气回收有用元素,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促进关联布局。根据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鼓励上下游产业、相关配套企业,以及废弃物产生和利用企业在同一工业园区关联布局,促进专业化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交通运输和污染治理成本。
    ——加强节能减排。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减少“三废”排放,降低单位能耗。
    5、创新机制体制
    ——鼓励有效竞争。在积极整顿矿山开采秩序的同时,积极支持并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形成有序、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健全要素市场。规范采矿权出让和转让,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发展技术成果交易,促进成果的产业化。探索工业资源再利用交易机制,促进尾矿、废渣、废液、废气的循环利用。
    ——扩大社会协作。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突出主业,扩大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打破行政界限,发展飞地经济,扩大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四、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涉及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转换、自主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通过设立创新开发示范区,集约配置资源,组织配套改革和创新试点,可以加快探索经验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更好地带动攀西战略资源的创新开发。
    (一)基本思路
    明确产业定位,以钒钛等稀有金属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钒钛产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重点企业和国内外投资者进入示范区合作开发。创新开发模式,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提高技术水平,综合利用好铬、钴、镍、铂等金属资源,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
     西昌创新开发示范区在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形成年产钒渣16万吨、高钛渣16万吨、钛白粉30万吨(其中氯化法钛白粉10万吨),进口替代和精品钢500万吨,稀土精深加工产品2万吨,铜20万吨,锌25万吨,镍3万吨的生产能力。
    攀枝花创新开发示范区在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形成年产钒制品(三氧化二钒、钒铁、钒氮合金等统一折合成五氧化二钒)3.5万吨、钛精矿200万吨、高钛渣60万吨、钛白粉40万吨、海绵钛5万吨、钛材1万吨的生产能力。
    五、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的措施
    1、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
    加快成昆线应急扩能改造,统筹安排运力,适应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对运输的迫切需要。争取成昆铁路新干线攀枝花至成都段优先建设,做好丽江—攀枝花—昭通铁路新线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雅安—攀枝花高速公路建设,争取2012年全线通车,抓紧金沙江左岸沿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搞好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治污设施,全面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适当增加土地供给,满足钒钛及其配套产业项目建设的需要。
    2、争取税改试点
    ——增值税转型。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支持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钒钛资源开发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资源税优惠。根据企业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实行资源税优惠。区别表内矿和表外矿,对表外矿利用免征钒钛磁铁矿资源税,支持矿山整体开发和贫矿资源利用。对“三废”利用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调整矿产资源补偿税费标准和分配办法,研究矿区群众补偿机制。
    3、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企业上市。积极支持从事钒钛开发的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股票,拓宽资金来源。
    ——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支持从事钒钛开发的优势企业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
    ——鼓励风险投资。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设立攀西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加大攀西战略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资源保障度,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
    ——提供财政贴息。对从事钒钛开发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财政贴息,支持其争取银行贷款。积极为科技型中小钒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争取国家投资。建议国家设立攀西钒钛新材料创新专项资金,省、市(州)两级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钒钛开发重大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和技术进步项目予以扶持。
    4、支持企业重组
    ——促进企业兼并。从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出发,鼓励从事钒钛开发的优势企业横向扩张,兼并和改组关联企业,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配置。
    ——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工业园区,通过提供专门设施、专门服务和定向招商,吸引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科研机构广泛参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大型钒钛产业集群,利用集群效应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吸引产生和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在示范区关联布局,组织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5、扩大对外开放
    ——扩大对外技术合作。继续加强与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合作,并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钒钛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以钒钛研发为特色的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形成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
    ——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努力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攀西资源创新开发,扩大投资来源渠道。
    ——积极引进各类人才。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健全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广泛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
    6、科学平衡产能
    严格按照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在2010年前,淘汰落后的炼铁能力150万吨、炼钢能力86万吨。以节能减排为中心,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力争钢铁行业主力装备在2012前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准入标准。按照钒钛发展的需要和攀西资源特点,确定钒钛、钢铁和其他有色金属的总体产能,实现钒钛磁铁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设立创新开发示范区和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谋划。我省和有关市州、部门及企业,将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按照规划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力争实现新的发展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