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攀枝花30年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8-12-16 00:15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潘芝 阅读
 在攀枝花发展史上,200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攀枝花荣获“中国钒钛之都”称号。在中国冶金系统的榜单上,跻身中国“名牌矿业城市”行列的,只有东部和中部的7个省市。

  这消息让人欣喜,但并不意外。背后,是攀枝花改革开放30年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清晰路径。

  30年来,攀枝花人不断探索,从最初的资源初级开发,到“百里钢城”,再到产业多元发展的“钒钛之都”,一条明晰的结构调整发展脉络,贯穿过去、现在,并伸向未来……

  突围体制障碍

  1965年,攀枝花开建,“这里得天独厚”是人们对攀枝花资源的盛赞。依托特区的体制与建设者们的拼搏奋斗,攀枝花实现了1971年出钢,1974年出材,1974年全部建成一期预定项目的目标。1978年,攀钢一期的520项收尾工程胜利完成,标志着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初始创业阶段的这10多年间,国家完成了攀枝花工业基地的框架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的春风吹来,一场经济体制突围之役就此展开。

  当时,在工业基地初具规模,城市框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国家撤销了攀枝花的特区体制,终止了大规模投资,攀枝花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成为攀枝花发展的唯一选择。

  破除旧有的机制体制是一次抢抓机遇的选择,一次与市场接轨的选择。打开缺口,突出重围,一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役开篇。

  扭住发展不放,立足实际,攀枝花历届领导理性决策。在抓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把发展地方经济作为战略重点;把农业放在战略位置,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和副食品生产;把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作为支柱,大力发展与大工业配套的地方工业;壮大钢铁、能源、钒钛、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培育化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生物资源开发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发展国有经济,努力发展民营经济……

  在这些重大政策的引导下,1987年,攀枝花被列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攀钢采取了两个与国际接轨的大动作:1987年5月28日,攀钢与国际银行24家银行代表签订2.1亿美元贷款协议,成为我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第一家工业企业,开了中国企业国际融资的先河;1996年,攀钢板材公司在深圳上市。

  二滩水电站积极引用外资,向世行贷款12亿美元,实行业主负责和国际招标的新建设体制,成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工程。

  三资企业不断建立和发挥活力,攀钢集团和地方冶金机械、建设建材、制糖、医药等集团陆续建立。区域经济技术联合和协作使攀枝花在全国、全省及毗邻地区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大加快了一二三产业和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这一时期,攀枝花人成功攻克了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工艺,攀西地区近100亿吨被认为是“呆矿”的钒钛磁铁矿得以开发利用。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条件下,攀钢独创雾化提钒工艺、转炉提钒工艺、“强磁——浮选”工艺,均为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资源优势、资金、技术、人才、产品、企业,全盘皆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攀枝花逐步冲破高度计划经济的笼罩,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百里钢城”迅速崛起。

  突围“钢铁之困”

  钢铁,成就了攀枝花。钢铁,又制约了攀枝花。

  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时,攀枝花也越来越感受到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开发模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环境不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困惑,“钢铁之城”深陷“钢铁之困”。

  攀枝花走到了一个必须作出抉择的十字路口:在钢铁畸重的土地上,如何书写跨越式发展的新篇?

  随着攀枝花经济总体上从工业化初期开始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攀枝花一产仅占GDP的5%,二产超过70%,三产约25%。两头畸轻,中间畸重,比例失当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而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更是带来环境污染。2004年,攀枝花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16.3%,在全国113个环保考核城市中名列第104位。

  群众收入何时提高?人居环境何时改善?百姓关注的两大问题,时刻考量着攀枝花的决策层。

  攀枝花不能步入“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穷”的怪圈!破除“固有资源观”,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体制、资源、增长方式,攀枝花人豁然发现: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容量的旧有发展模式已走入死胡同。

[NextPage]

 突出重围,路在何方?

  答案只有一个: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市委书记赵爱明道出决策层的共识:攀枝花要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发展,必须统筹一、二、三次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主导,发挥旅游、文化的优势和潜力。

  盘活现有资源,形成要素聚集的“洼地”——调整产业结构,顺理成章地被推向拉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以钒钛作为全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走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深加工之路,促进城市转型和带动经济发展。

  “打造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呼之而出:到“十一五”末,要把攀枝花打造成为全球最大最强的钒产业基地和中国最大的钛产业全流程生产基地、最大的含钒钛钢产业基地。计划到2011年,全市钒、钛资源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55%和2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再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钒、钛资源回收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把攀枝花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钒钛之都。

  “钒钛之都”逐浪前行

  “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是一个惠及民生的系统工程。“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必须造福一方百姓。”市委书记赵爱明道出其中要义。

  在“强”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拓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特”就是要找准我市产业的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主导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资源高消耗型向循环节约型转变,加快形成符合攀枝花实际的三次产业结构。

  “强”就是要让攀枝花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努力提高攀枝花在全省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成为四川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秉承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效益优先、优势优先”的发展要诀,2008年,攀枝花加快推进“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构想随之瓜熟蒂落:倾力打造高水平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四个倾力打造”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之路,也是区域经济的优化之路、城乡经济的统筹之路。

  依托我市优势富集的铁和钒钛资源,依托我市独具特色的南亚热带立体气候资源,依托我市冬暖夏凉的气候和自然生态、独特人文的旅游资源,依托我市地处川滇交界的区位条件以及业已形成的产业和城市基础,攀枝花正逐浪前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