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四川省攀枝花市探索开发型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9-05-04 09:3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沈寅 阅读

 得天独厚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未雨绸缪地探索科学发展之路,通过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来努力造福百姓,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 人民日报记者 沈寅 

  攀枝花,一个铁树年年开花的地方,因矿产资源丰富而被一代伟人邓小平誉为“这里得天独厚”。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历经40多年开发建设,终于,一座“象牙微雕”钢城,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四川省攀枝花市拔地而起。

  攀枝花因钢铁而兴,以钢铁产业为傲。

  然而,当时间的脚步来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的冲击,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削弱,生态环境的约束,城市建设的困惑,渐渐让攀枝花人开始感到焦虑。

  这些其实都是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问题一样,出路却不一定一样。

  在全国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时候,记者来到天蓝水碧的攀枝花,分别从资源、产业、环境和城市四个方面,见证了一条脚踏实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动摇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之路。

  资源可持续发展——

  可用100年的资源,绝不能50年浪费完,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可用100年的资源,我们绝不能50年浪费完。靠大量消耗资源换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在和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明交谈时,听到了这样朴素而又深刻的语言。

  而且,攀枝花的人们不仅仅是这样说,他们还实实在在地在这么做着。

  整顿整合小企业,拒绝无序开采和掠夺式开采,提高准入门槛,保护现有资源。攀枝花市副市长李章忠告诉记者,攀枝花曾经有不少被称为“鸡窝矿”的小民营采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既造成了水土流失,又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2003年,攀枝花开始了对小采矿企业的整顿之路,对不符合要求的直接关闭,引入四川龙蟒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以收购入股等方式进行整合,联合组建了攀西红格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从而实现了红格北矿区钒钛磁铁矿保护性、规范化开采的目标。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废渣、尾矿里要效益,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前,攀枝花在钒钛磁铁矿开发中,铁利用率达68%,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47%,钛资源综合利用率达15%。同时,攀枝花还进一步加快研究从钒钛磁铁矿中提取伴生的钴、铬、镍、镓、钪等稀有贵重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并依托储量上亿吨的高炉渣、尾矿等二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利用好可再生资源,更能实现资源的持续发展。”攀枝花市长刘晓华说。

  因此,攀枝花已未雨绸缪地积极发展水电、生物质能源、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攀枝花地区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到700多万千瓦。在二滩电站建成后,金沙江、雅砻江的水电梯级开发加快了步伐,300万千瓦的观音岩水电站、60万千瓦的桐子林水电站已拉开了建设序幕,水能利用形势一片大好,太阳能和生物产业也已作为新兴产业列入了重点培育目标。

  产业可持续发展——

  攀钢一打喷嚏,攀枝花就感冒,城市经济抵御风险能力必须加强

  “攀钢一打喷嚏,攀枝花就感冒。”在探究攀枝花调整产业结构的初衷时,攀枝花市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

  常务副市长王川红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一个城市的经济如果完全依赖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容易陷入“矿竭城衰”的局面。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如果完全是一企独大,一业独大,同样容易导致经济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肌理脆弱,抵御风险能力偏弱。

  经济发展中,攀枝花也面临着钢铁工业“一枝独秀”,对大企业、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过高,一、二、三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攀枝花的发展后劲。

  为了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结构必须调整!这已成为共识。那么,该怎么调?“推动钢铁经济向钒钛经济跨越;促进国企、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竞相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赵爱明的思路异常清晰。

  首先,发展钒钛产业,实施钢铁和钒钛双轮驱动,实现“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转变。

  钒被称为“万能合金”,钛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医学等领域,钛白粉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钒钛产品的市场价格与钢铁产品较低的市场价格相比,相差甚远。”刘晓华感叹道。

  为此,攀枝花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鼓励发展钒钛优势产业,以占领世界钒钛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攀枝花目前已掌握了氮化钒产业化技术等一批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初步打通了煤基直接还原、电炉熔分等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2007年10月成功生产出四川省第一炉海绵钛,2009年1月又成功生产出四川省第一炉钛锭,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金属的突破。随着高钒铁、高钛渣等钒钛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钒钛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攀枝花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世界第二大的钒产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含钒钛钢生产基地。

  其次,促进国企、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竞合发展,从一柱擎天转向多足鼎立。

  在全力支持以攀钢为代表的国有特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攀枝花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目前,攀枝花地方经济迅猛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初步改变了攀钢一企独大的局面;民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增加值从5年前的32.2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38.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从5年前的19.6%提高到2008年的32.3%。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产生的良性竞争,对国有企业发展进步也起了促进作用,攀枝花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第三,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发展以物流、旅游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2008年,攀枝花市三次产业比为4.5∶73.3∶22.2,呈现出“一产弱、二产大、三产小”的不均衡格局。

  为此,攀枝花市在优化产业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依托独具特色的南亚热带立体气候资源,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托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攀枝花以做强新兴服务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物流、信息、法律服务、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

  抓发展必须抓环保,抓环保就是抓发展,环保治污就是打一场人民战争

  2005年6月,因空气环境遭受严重工业污染,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中,攀枝花市赫然在目。这在攀枝花全市上下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强烈的反响。

  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抓发展必须抓环保,抓环保就是抓发展,环保治污就是打一场人民战争。”谈到环保问题,赵爱明的话掷地有声,“有的地方是输出财富,留下贫穷,输出资源,留下污染。我们绝对不能重蹈覆辙。”于是,在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掀起了一场人民战争。

  相比一些拒绝曝光、变相保护违法排污企业的地方而言,如今的攀枝花不仅话语有力,行动更有力。

  大力治理污染源,整治重点项目。2005年至今,攀枝花已经对400多个项目进行了整治。2008年,更是狠下决心淘汰了22家企业近10亿元产值的落后产能。2008年,重点企业攀钢(集团)公司更是投入了高达19亿元的治理资金,对一些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整治,有效减少了粉尘和废水的排放量。为攀枝花的可持续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环境空间。

  近年来,攀枝花累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3.5万吨,烟粉尘排放量4.5万吨,COD排放量1500吨。

  进一步削减污染存量的同时,攀枝花还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增量。目前,攀枝花市所有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入园项目,均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个100万吨钢铁产能的项目,因为环评不过关,直接被拒之门外。”攀枝花市环保局局长任礎军告诉记者。

  全民动员,随时举报,强化企业环境行为监管。对于一些环保风暴,有人曾评价,运动好像一阵风,风声过后门槛松。但是在攀枝花,环保这阵风不仅没有过去,反而越来越凌厉。在加强环保执法监管、大力推进媒体监管的同时,从2008年起,攀枝花市还聘请了60多名社会义务环保监督员,并实施了重大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

  尤其让记者体会深刻的是,接到的攀枝花环保局局长名片与众不同,印的是“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工作联系卡”,卡片里任局长的手机号码上方,清晰的写着:有需要请拨打。

  正是靠着政府、媒体、义务监督员监管、群众举报多管齐下,攀枝花实实在在地展开了一张环保监管的天罗地网。如今的金沙江,水体看起来清光透亮,已完全达到国家指标,实现了城市天蓝地绿水清的质的飞跃。

  城市可持续发展——

  先得留人居,才能留人心!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造福百姓

  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来说,最后的落脚点都必须是以人为本,是为了造福百姓,使攀枝花这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直到1997年,攀枝花看起来还不像个城市,只是个工矿区。2004年整个攀枝花市连红绿灯都没有。”赵爱明告诉记者。

  “攀枝花地下管网非常混乱,我们曾放几百个乒乓球探路,到最后没有结果。背街小巷情况更是不堪,晴天看粉尘,雨天趟泥泞。”市委副书记张剡对此也感受很深。“你相信吗,2006年以前,一些老百姓还在蚊虫和苍蝇扎堆的旱厕忍受煎熬。”

  受攀枝花建设初期“先建厂,后建城”、“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影响,城市生活设施与生产厂矿比邻而居,生产、生活布局犬牙交错,城市功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就难以留住人,更难以在这个各地建设者聚集的移民城市形成自己的根文化。

  先得留人居,才能留人心!通过人性关怀,才能实现攀枝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以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主动申请开展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打响了“三创”攻坚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宜居城市。

  “你们攀枝花还创什么卫呀,不上黑名单就不错了。许多外地干部对此都不理解。一些市民也不理解,觉得我们是在做政绩工程。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并让所有人感到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面子,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城市发展。”赵爱明动情地说。

  张剡介绍说,为了全力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攀枝花成立了12个专项指挥部,全部由市级领导挂帅。几年来,攀枝花新建了一批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改造了一批市区交通干道,实施了一批重点绿化工程,重点整治城市卫生薄弱环节,集中实施了农村改水改厕工程,集中改造了背街小巷,新建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拆除了一大批违章建筑,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卫生的管理和处置能力。过去影响攀枝花发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不断改善。

  目前,攀枝花市容环境卫生全面改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攀枝花还新建绿地11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97%。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也从2005年的53%提高到2008年的90.2%。

  通过这几年的艰辛努力,攀枝花成功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并于2009年2月顺利通过了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

  走在攀枝花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记者几乎没法想象,这是一座几年前还戴着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的地方。

  城市环境的显著改善,大大增强了广大市民对攀枝花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越来越多的市民退休后选择在攀养老,部分离攀市民也陆续返攀购房兴家置业。

  “我们欠的老账还很多,困难还很大,资源型城市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实事求是地,一步步地解决好每个问题,并力争为下阶段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这么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攀枝花人民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攀枝花市领导班子上下齐心的朴实话语,让人感觉实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