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钢铁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认为,近期,现货矿价格不敢涨得太多,会降低中小钢厂买矿的积极性。同时,国产矿与外矿的价差消失后,市场份额也会提升。因此,三大矿山在“价”与“量”之间,也许只能选择其一。估计6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的量会出现明显降幅。 唐山一家钢厂的采购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海运费涨幅太大,公司已经不敢买矿石了。风险太大,有过教训。” 事实上,海运费的巨幅波动给铁矿石下游用户带来了巨大风险。2008年6月6日,巴西至中国的海运费曾创108.89美元/吨的历史新高;在同年12月5日,又降至6.88美元/吨的低位。同样,2008年6月5日,澳洲至中国的海运费创50.85美元/吨的新纪录;到同年12月5日,降至3.89美元/吨。 旺季谈判 外矿展开心理攻势 “利用中国钢材市场的旺季营造谈判氛围,这已经成为三大矿企一个公开的秘密。”徐向春说。 徐向春介绍,以前的谈判双方分歧不大,一般在4月1日之前就能达成协议。从2008年开始,三大矿企开始采用拖延战术。一方面,二季度是中国钢材市场的旺季,用二季度的市场表现衡量全年市场表现,显然,外矿占便宜;另一方面,6月30日,是许多钢厂与三大矿企合同的最后期限,如果谈不成,钢厂可能只能从高价的现货市场采购矿石了。因此,外矿有意把旺季作为自己的谈判筹码。 不过,今年的情况有些不同。由于目前铁矿石现货市场的价格低于长协矿8-9美元/吨。如果谈判破裂,买便宜的现货,钢厂没有压力。 5月上旬,力拓已经对中钢协强势的降幅要求作出反应,如果6月30日谈判达不成,将终止合同。 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铁矿石贸易商中,不少人也担心现货价格会进一步走高,后期谈判难度会更大。同时,钢厂对钢材市场旺季能不能延续颇有顾虑。 纵横钢铁集团总经理顾强圻认为,公司目前还有赢利,生产处于满负荷状态,但公司不会提高今年的生产目标。他认为,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是不错,但钢价并不强势,尽管还在往上走,但随时会掉头向下。 定价权 硬碰硬的对决 “我们现在对谈判时间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结束谈判要由双方来决定。即便6月底谈判没有结果,这也不会影响到国内大钢厂的生产经营活动。” 5月31日,中钢协拒绝接受日本首发价后,市场担忧延续数十年的国际铁矿石长协价谈判机制会不会破裂?如果6月30日谈判没有结果,钢厂正常生产会不会受影响? 6月3日,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谨慎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现在对谈判时间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结束谈判要由双方来决定。即便6月底谈判没有结果,这也不会影响到国内大钢厂的生产经营活动。” 对于谈判的预期,单尚华表示,中方并不急于谈成。现在的铁矿石市场状况、钢材市场表现,并不能反应全年的市场表现,市场也不可能总处于旺季。 对于亚洲铁矿石市场可能出现日本价格与中国价格时,单尚华认为,这也很正常。2008年,中国与淡水河谷达成的价格协议,澳洲就没有跟从。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一位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钢厂与三大矿山说到底还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目前来看,澳矿成本也就20-30美元/吨,60美元/吨的离岸价,利润率仍高达100%。钢厂的日子却在亏损边缘挣扎,这需要矿企作出让步。 胡凯认为,长协谈判机制的三大原则:同一个市场同一个价格;三大矿不卖现货,钢厂不买现货;价格实行年度定价。这些规则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已经发生变化。去年已经出现不同矿山不同价格的现象。年度定价的长协机制本身带有某种风险,谈判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要作出改变,这需要勇气。 沿袭多年的铁矿石长协谈判机制需要变革。现货定价、指数定价,以及南钢董事长杨思明建议与钢价挂钩,实行季度定价,这些办法也不乏新意。中钢协也需要作一些思考,从而避免铁矿石价格波动给钢厂带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