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嬗变(2)

2010-03-03 17:10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陈旭耀 阅读

    三线建设,钢铁起步。钢铁,成就了攀枝花的第一次崛起。然而,当时光列车驶入新世纪,攀枝花这座年轻的城市却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拐点。纵观攀枝花工业发展历程,技术并不仅仅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对固有资源观的重新审视。而攀枝花工业最大的弊病便在于:产业结构单一,“钢铁经济”缺乏竞争后劲。

    资源还是依托、产业还是基础,创新才有出路。依托攀钢打造全新的钒钛工业基地,依托省级钒钛产业园区打造钒钛产业集群,依托民营钒钛企业促进钒钛工业“元链式发展”——攀枝花跨越发展的三大创新核心理念由此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应运而生。

    “打造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拉启了攀枝花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计序幕。

    序幕背后是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瞄准市场、瞄准未来的战略眼光。

    2008年底,我市共有涉钒涉钛企业70家,拥有年产钒渣26.5万吨、五氧化二钒2.4万吨、钒氮合金2500吨、钒铁1.25万吨的生产能力;钛产业方面已形成年产钛精矿100万吨、钛渣14.55万吨、钛白粉9万吨、海绵钛5000吨的生产能力。这一年,攀枝花荣获“中国钒钛之都”称号,由此,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掀开了从“钢铁经济”转向“钒钛经济”新的一页。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兴的“钒钛之都”有着更宏伟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高水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的总体目标,我市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钒钛钢铁核心产业销售收入2800亿元以上,把钒钛钢铁产业打造成为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产业,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钒钛新材料基地。届时,攀枝花将站上世界钒钛领域制高点的舞台。

    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厚积薄发的攀枝花将再次上路,志存高远的攀枝花将再次创业,矢志不渝的攀枝花将努力实现新的腾飞,钒钛之都将强势崛起!

    链 接

    攀枝花市工业发展大事记

    1969年1月,攀钢1号高炉工程动工。

    1970年6月,攀钢1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

    1971年9月,攀钢2号高炉竣工投产。

    1971年10月,攀钢炼出第一炉钢锭。

    1973年8月,攀钢3号高炉竣工投产。

    1974年8月,攀钢轧出第一根162×162毫米方钢(钢材)。

    1975年6月,攀钢轧出50公斤/米重轨。

    1975年,全年产铁110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1978年,全年钢产量达到133.9万吨,出现投产以来最好水平。

    2004年12月,攀钢轧制出国内首支100米长尺钢轨,使攀钢成为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三家能生产100米长尺钢轨的生产企业。

    2007年10月,四川恒为制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标志着四川拥有了第一炉海绵钛。

    2009年1月,攀钢钛业公司生产出四川省第一炉钛锭,标志着攀枝花市钛产业生产领域彻底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金属的突破,同时具备了钛化工和钛金属全流程两大生产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