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金属的应用,近来备受关注,台湾的钛金属产业已经从OEM做到ODM,未来要进一步朝自创品牌的路子迈进,更需要产官学界集思广义,突破发展瓶颈。 钛金属在国际上被列为高科技材料,欧美先进国家甚至以国防工业的规格看待。钛金属产业的附加价值高,多运用在航天高科技。台湾地区钛工业的现状是由产业界走在前面独撑大局,影响所及,钛产业下游的成品部分做得不错。台湾钛金属成品的发展架构在国际上已建立稳固的基础,下游钛金属球头等运用都很强,但上游的冶炼,到中游的棒材、线材、型材、管材等半成品成型技术等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台湾地区钛工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部分,台湾企业设计能力强,不断推陈出新,掌握很多后段生产技产,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大陆在高尔夫球的知识虽不如台湾,但产业结构、发展却比台湾跑的更快、更好,有利于下游产业的发展。 钛金属的运用很广,不只是高尔夫球头,包括自行车、医疗器材、汽车航天工业都用得到,由于附加价值高,前景相当看好。但社会对钛金属工业的认识不足,政府仍将其视为传统产业,投入的资源显得缺乏,优秀人才也招募困难,更阻碍台湾地区钛金属产业的发展。 钛运用的相关产业有上千亿的产值,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但因为台湾必须依赖大陆取得基本材料,面临相当大的威胁。原因是大陆有钛的上游、有熔炼、合金的技术,这方面比台湾强,而且一年多来,钛原料短缺的问题已给下游造成很大的困扰。大陆官员为了解决钛原料短缺的问题,专程去巴西签下了一个钛矿,以确保钛材料的来源稳定,由此可见大陆官方对这个产业的重视程度。台湾目前主要依赖境外进口。长远来看,大陆的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势必对台湾地区钛工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 台湾地区钛金属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受到考验,其中以中国大陆的冲击最大。数据显示2003年台湾钛金属的需求约3,000公吨,同年大陆的需求量与台湾差不多,也在3,000公吨上下。目前台湾需求量成长到6,000公吨,成长一倍,但中国大陆的需求量暴增到1万公吨以上,成长比台湾还快,这一方面是利基也可能形成最大挑战。 这二年来,随着国际原物料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台湾地区钛金属业做得很辛苦。1997年精刚母公司荣钢开始生产钛合金,在特定品项的供应占比高达80%,所供应的日本厂商,也获得航天认证,证明台湾钛合金的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准,但因为钛合金发展涉及到敏感的国防工业问题,所以业界仍低调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原物料短缺,但台湾目前还欠缺完整的钛金属回收系统,台湾全岛由北到南有四个环保园区,应该加强钛金属回收,不要再让废钛出口,应留在台湾重新运用,这对整个产业应有助益。 钛金属的材料生产过程中,从矿砂到海绵钛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污染最严重的阶段,从海绵钛再到熔炼污染程度就还好。之后再到一次加工的部分,全世界大多是各大钢厂在做,生产成线材、型材、板材等,但这些材料,中钢都没有投入。 未来这些材料可以分成两个方向来发展,一个是希望中钢投入,将钛的材料列为中钢投入的方向之一,藉由中钢的努力、带动,并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钛金属材料,让下游产业能取得稳定的料源,并维持竞争力。另一个模式则是由业界共同投资,共同投入钛金属材料的生产。日本钛应用的下游厂商都有颇具规模的财团投入,有条件可以投入熔炼,但是台湾地区的下游厂商规模有限,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中钢的加入,恐怕很难成功。 以日本为例,一些大型一贯作业高炉厂都挺身而出协助发展钛金属产业。台湾中钢公司目前仍只冶炼钢材,对相关的高附价合金的涉猎不够全面性,所以台湾钛金属的原料只能由海外进口供应,产业面欠缺上游的支持,走起来很辛苦。 除材料供应外,对于产品的应用,钛向来主要应用于金字塔顶端的客层,高尔夫球头则是继镜框之后,第二种大量应用在消费产品上的。因此发展一些少量多样的精致模式来做才是台湾产业生根的机会。因为只要是大量生产的应用,难以避免的,最后都会面临大陆与东南亚低价的竞争。台湾不能一直在降低成本上努力,而应发展出高附加价值、具有艺术性、客制化特性的产品,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这是台湾钛产业必须反省思考之处。 |